西藏隆子河谷生态环境实现一“增”一“减”,森林覆盖率增至31.5%,年风沙天数从8个月降为20多天
据新华社电 这是一场长年累月的家园保卫战。战场坐落于喜马拉雅北麓的隆子河谷,参战者是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他们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硬生生地创造出一个生态奇迹。
历经50多年艰苦奋斗,一代代隆子人“绿色接力”,成功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再不种树,可能连家都没了”
“风沙一起尘飞扬,四顾茫茫不见家”“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70岁的索朗拉杰老人仍记得50多年前那些顺口溜。“光秃秃的山坡没处放牧,每家仅有的几亩贫瘠耕地,也不断被流沙挤压。再不种树,可能连家都没了。”那时,隆子河谷一年有近8个月风沙天气,一场风沙刮过,房子周围的沙有半墙高。
1964年,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郎宗赴内地参观学习,得知种树能有效治理土地沙漠化,回来后便提出“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的口号。
随后,郎宗带领群众在新巴乡忙措村的沙滩上试种60亩沙棘和银白杨等植物,当年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然而60亩小小林地,怎能阻止风沙的脚步!1966年,隆子的风沙天气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甚至直接威胁到县城及区域内村庄的存亡。
“再不加强植树,我们就是千古罪人。”郎宗沉痛的话语刺痛了乡亲们的心。于是,一场关于绿色的战役正式在隆子河谷打响。
“宁可累死,也不愿被风沙折磨死”
对绿色的渴望激发了人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没有树苗,就翻山越岭去寻找,组织人采集、培育;没有马车,就用背扛肩挑、用人力拉车。不论早晚,大家在风沙地里忙活……
然而,荒滩上种树谈何容易!“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就是被连根拔起。”今年77岁的隆子县原县委书记多吉回忆。
1968年,进入植树造林攻坚期。当时,几千名干部群众誓用绿龙锁风沙。但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低,加之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栽了两年树,最终只活了不到100棵。但抱着“宁愿治沙种树累死,也不要被风沙折磨死”的坚定信念,隆子人再次拿起植树工具,开始新一轮植树。
在探索和失败中,隆子人逐渐总结出树草结合、以草护林、以林固沙的治理办法。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接续郎宗的事业,隆子县成立造林领导小组,学习科学造林,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造林绿化、美化隆子”之战。
多年的不懈坚守,隆子人终于在河谷一带筑起了面积达6.78万亩、长40多公里的沙棘林带。
绿色理念孕育“绿色未来”
如今隆子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一增一降”的巨大变化:森林覆盖率增至31.5%,年风沙天数降为20多天,大面积荒山和荒滩呈现出绿树婆娑的美姿。
“自然环境好了,粮食产量上去了,放牧的地方多了,起风时只有树叶沙沙响,不见风沙刮满坡,就连老人的哮喘也不再犯了。”说起如今隆子的变化,隆子县林业局局长扎西桑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植树治沙除了增添绿意,还在隆子人心中播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多年来,隆子县委、县政府坚持绿色发展观,给当地的“绿色接力”注入了新内涵。生态农业、畜牧已成为隆子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还建成了黑青稞、蔬菜大棚、优质奶牛等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守住这片绿色,发展才能更有劲头。”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说。
53年“绿色接力”让隆子改天换地,今天的隆子人仍然执着地守护“绿色”,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