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看见河北网 > 看见河北 > 正文

“新中式”再现古典中国神韵

文章来源:新京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4-28 04:41:54


《营造法式》为如今的人们保留了一次对话古典中国建筑的机会。图/视觉中国

  在当代中国,有关那些唐风宋韵的记忆如今也伴随着我们文化的自信开始发酵,那些在现代城市中出现的“新中式”建筑成为人们对于那样一段辉煌文明、对古典中国精神的向往与追寻。《营造法式》上的每一点滴记录,都作为文明的记忆被承载下来,穿越千年的时光,用现代手段再现出来。

  中国古典建筑的源头

  公元1100年,中原大地歌舞升平,这一年宋徽宗赵佶才刚刚登基。承袭神宗、哲宗两代君王的治世,他接下的这个帝国海清河宴、丰裕大亨……这或许是一朝国力的巅峰,也是整个中世纪人类文明的灯塔——它的财富无与伦比、它的文化举世无双。它的国都汴梁聚集了当世的能工巧匠,用廊腰缦回的亭台楼阁,勾连出一座辉煌城池。

  将作监少监李诫就处在这样一座城市里。这位帝国的技术官僚出身在官僚世家,他的父亲李南公当官60年,他的哥哥曾任至龙图阁直学士。但是他的出仕,却是从捐官开始的。1085年,李诫的父亲为他捐了一个郊社斋郎的小官,将他送上仕途。好在李诫也还算争气,待到7年之后的1092年,就已经升任将作监主簿,成为这个庞大帝国中一名技术官僚。

  宋辽澶渊之盟后,杀伐之声渐渐远去,皇帝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冠绝当世。然而,在土工上的花费、工程中大小官吏的贪污,即使是以富庶文明的北宋也无法应对这样浩大的开支。因此,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亟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而这成就了李诫青史留名的机会。

  1097年,在收集编纂前人建筑著作的基础上,李诫奉诏开始编纂《营造法式》,历时三年,该书终于1100年编成。不过此时,下令的哲宗已经驾崩,好在新登基的徽宗赵佶是一个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皇帝。1103年,徽宗下令,让《营造法式》成为官刊文献,颁发施行,让负责施工的工人、建筑师、工匠因此而受惠。

  而这本书,就此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源头。对于后世的建筑师们来说,《营造法式》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是建筑历史上首次标准化尝试,更在于它将中国建筑的精华部分都进行了单独的拆解,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发现蕴藏在古典建筑美学下的中式住居的神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营造法式》为如今的人们保留了一次对话古典中国建筑的机会。

  寻找精神内核

  著名建筑设计师李玮珉曾经说过,新中式风格的建筑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同过去历史建立联系。新中式里面所强调的禅意风格和我们文化里的价值观比较吻合,这种东方的哲学思维,我们今天将它凝聚出来,可以把过去因为历史原因而被遗忘的那种生活方式重建。所以新中式风格的设计还是很有正面效应,它让人们开始重新寻找自己的历史根源,在这种根源中找到自己所喜爱的空间和形式,并且重构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今那些以古典之美为主线的住居,在设计时除了复制当年的形制,更讲究的是重现古典中国的历史神韵。讲究如何让人们在这样的住居之中寻找到中国古典文明的精神内核。就像龙湖的景粼原著,以宋代青绿山水为蓝本,一旦迈入其间就仿佛踏入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之中,回到那样一个精致优雅的时代。

  再比如,著名设计师邱德光的作品,万科如园·天空中的院子。“这一作品,主要汲取了泼墨山水画、江南园林、紫禁文化、中式意境等等元素。”邱德光说,以大面积的云海、纵横交错的山脉以及点缀其间的绿松,来呼应北京西山的盛景,让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兼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源生活。

  触碰历史的影子

  潭柘寺脚下的檀香府,名字中就带着一丝禅意的味道。尽管其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新中式”结合“赖特”的中魂西技手法,但这也并不阻碍它对于古典中国神韵的探索。檀香府的建筑外立面大量采用了潭柘寺区域建筑特有的米黄、咖啡色、棕红色、灰白色等色调。既有中式建筑的细腻、雅致,又有西方建筑的简约,整个项目与周边环境更是达成了和谐统一。更为难得的是,这里并非“云深不知处”的偏远,而是“离尘不离城”可以让人静下来,获得“出世”与“入世”融合在一起的生活境界。

  当然,也不能不说融创·苏州桃花源。在这个项目的身上,我们能够触碰到太多历史的影子。建筑的设计复刻北宋苏州平江古城规划理念,引23万平米天然湖水入园,包括南北主轴、东西水巷、八座园林、“春夏秋冬”四季院组团、十八大景观、二十五条街巷、中式双会馆等,其境地之浩渺盛大,技艺之繁复精细,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穿越千年时光而来的中式生活心境,在这座庭院内无声沉淀。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