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看见河北网 > 社会与法 > 正文

脱贫攻坚打出青海特色牌(海东时报)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14 06:11:14

时报记者 李永兰

12月13日,青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在西宁召开。针对青海特点开展好脱贫攻坚,成为我省各地最宝贵的经验。会上,省人社厅、海东市、海北州、省就业服务局、省人社厅医疗保险处、省人社厅驻门源泉县阴田乡大沟村第一书记进行交流发言,标志着青海脱贫攻坚工作迎来实质性阶段。

省人社厅 社保新政策利好不断

省人社厅副厅长聂殿光表示,社会保险扶贫工作是人社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助力我省扶贫攻坚行动,发挥社保兜底作用的重要惠民政策。

按照人社部要求,我省提出: 从2018年1月1日起,对我省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的贫困人员,每人每年按50元给予部分代缴,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80%,地方财政承担20%。这一政策执行到扶贫攻坚战结束。中轻度残疾人继续执行政府的每年50元缴费补助政策,已经享受代缴300元的重度残疾人不再叠加享受。

同时,我省还研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与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适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和基础养老金标准等。自2012年以来,我省5次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都进行了调整,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月人均155元,在全国处于较高位次。

此外,我省还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实行“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将全省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再提高70元,达到680元。其中,财政补助由人均486元提高到526元,个人缴费由人均124元提高到154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缴费部分由民政全额资助。2018年,城乡居民筹资标准打算再提高60元,达到740元,其中财政补助增加34元,达到560元,个人缴费提高26元,达到180元。将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医保起付标准由5000元调整为3000元,报销比例不变。还将降低贫困人口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病种鉴定医院级别,由省内三级或本市州最高级别降为县域内有相关病种诊断科室的定点综合医院,减化申报程序、缩短申报时间,确保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减轻贫困人口特慢病负担。

在工伤保险扶贫政策方面,我省各地还是要继续推进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业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扶贫政策方面也将制定新政策,即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连续工作满1年,本单位并已缴纳失业保险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的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每满1年计发2个月(原政策为1个月) 失业保险金的一次性生活补助,但最多不超过18个月(原政策为12个月),与原有政策相比提高了一次性生活补助标准。

海东市 拉面经济助推精准扶贫

今年以来,海东市着力发挥拉面经济助力精准脱贫的作用,对增加贫困人员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海东市现有贫困户4.8万户17.57万人。2017年,海东市贫困户开办的拉面店达113家,较上年增长42家;从业人员达到3876人,较上年增长2539人;经营性收入7895万元,实现利润2086万元。

海东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拉面经济推动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仅以化隆、循化两县为例,“拉面经济”从业人员占两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海东市已有1.28万户、约7.26万贫困人口通过“拉面经济”实现脱贫,占各县(区)近10年脱贫人数19.6万人的37.1%左右。

拉面经济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从事“拉面经济”积累了发展资金和创业经验的化隆县少数民族群众,近年来返乡投身餐饮服务、牛羊育肥及冷藏配送、建筑建材、饲料加工、调味品加工、电商、农家乐、旅游住宿等23个行业,开办的民营经济实体达523家,年经营性收入约5.7亿元,吸纳6786名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从业人员年工资性收入达1.69亿元。

“拉面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强力带动,使化隆、循化两县近2万贫困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在省内外城市和县(区)城镇购买楼房3142套,8649人购置家用轿车,12476名群众自建房屋,各类资金投入达22.56亿元,“轿车村、别墅村、小康村”遍及两县。从事“拉面经济”的群众中“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亚运火炬手”“最美青海人”等不断涌现。

今年,海东市认真落实“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政策,截至2017年11月,扶持扶贫户开办拉面店113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数200户的56.5%,带动就业621人;通过“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扶持1252人从事拉面经济。同时,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目前共发放就业扶贫创业担保贷款750万,扶持54人开办了拉面店。

此外,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一村一店”扶贫拉面店建设。以“品牌拉面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打造“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升级版。目前,化隆县华泰餐饮开发有限公司已与4个乡镇10个贫困村签订了精准扶贫项目协议;海尼尔将兑现利益分红,确保群众长期受益,助推精准脱贫。

下一步,海东市将继续加快拉面经济提档升级发展,打造“青海拉面”品牌优势,助力富民增收、脱贫攻坚,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走出去开展“中式烹饪+创业”培训,加强培训的实用性、灵活性。

省就业局 转移就业脱贫攻坚

2017年,青海省累计转移就业贫困地区劳动力3.7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48%;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835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0%;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113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3%。

今年,我省就业部门不断强化“外输型”劳务品牌建设,鼓励扶持“海西采摘枸杞”“乐都高原电建”等一批“外输”劳务品牌。同时,进一步提升“内增型”劳务品牌发展水平,“大通生态旅游”、“波航休闲农庄”等“内增”劳务品牌,已成为促进我省农牧区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兴渠道。据统计,2017年全省累计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劳动力3.7万人次,其中本县区内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数就达2.4万人次,占转移就业总数的64%,“内增型”劳务品牌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同时,2017年在巩固上年度已开发1165个扶贫公岗基础上,继续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835个。截至目前,全省2000个扶贫公益性岗位已开发完毕,相关人员已全部上岗。

青海省就业服务局局长黄亚军表示,下一步,省就业服务局将研究制定2018年全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攻坚工作方案,配合扶贫局等部门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的梳理整合工作,确保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并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为载体,开展 “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继续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

驻村书记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省人社厅驻门源泉县阴田乡大沟口村第一书记唐天仓说,大沟口村现有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90人,目前,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已达到脱贫标准,正在验收当中。

今年,该村积极联系门源县教育局,实施了大沟口村幼儿园改造项目,该项目投资102万元,建成后能容纳100多名学生开展正常教学活动。大沟沟道治理工程也在顺利实施,总投资1741万元,治理河道长度4.7公里,工程完工后,不仅能抵御10年一遇洪水流量,而且极大地改变河道紊乱及河道内的淤积现状,保护河流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生态流域环境,营造良好生态氛围。

据介绍,省人社厅36名党员先后多次到村结对慰问帮扶贫困户,慰问物资达3.86余万元,慰问金1.8万元,省信息监测中心还为村“两委”购买3.4万元的电暖气4台、电脑2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1台,并开展公益活动,在入户调查摸底中发现李进云长女李成娟辍学,经过工作队耐心教育,并送去了500元助学金,使李成娟重返校园,大沟口村再无辍学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狠抓转移就业工作,成功举办了以“促进转移就业 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送岗位 送培训”进村入户现场招聘会,初步达成求职意愿的151人,并在现场宣传了“拉面经济”、“金秋摘枸杞、新疆采棉花”等一系列劳务输出政策。此外,该村6名贫困青年被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录取,走上工作岗位。

海北州 借力对口援建平台

海北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海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加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和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平台作用,着力加强东西部交流协作,不断助推人社扶贫上台阶、上水平。

2017年3月,山东省人社厅制定了对口支援海北州人社工作计划,涉及就业、智力帮扶和基础能力建设等三个方面10个项目;5月和10月,先后两次到山东省人社厅就扩大就业援青门路、丰富智力援青形式、加大服务能力和援青力度等方面探讨协商,达成了很多共识;7月,海北州人民政府与山东省人社厅签订了新一轮的三年援助协议;8月,就山东省四市人社局对口援助海北州四县人社局作出安排,标志着山东省人社厅援助海北人社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今年7月11日至15日,积极协调山东省人社厅组织山东省6位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业知名专家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在门源和刚察两县分别举办了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两期培训班。7月24日至30日,山东省外国专家局组织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农业厅的5位农牧专家分赴海北四县,现场为畜牧养殖户、农业种植户传授技术,解答技术问题。

2017年,通过全州13家劳务派遣公司输出劳动力3087人。从2018年开始,在山东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考中,每年将拿出5-10个职位面向海北州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使海北州高校毕业生在山东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