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看见河北网 > 社会与法 > 正文

寻找省城早市上的“海东味”(海东时报)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12 05:26:33

 

□ 时报记者 张扬摄影报道

12月10日,周末的朝阳给寒冬带来一丝暖意,在省城解放渠,熙熙攘攘的人群使早市热闹起来。互助馍馍、循化辣酱……在这里,除了海东特产,还有不少海东人为丰富省城市民“菜篮子”辛勤地劳动着。

青海各地馍馍比拼

在解放渠早市,从西山一巷至西山二巷数百米的距离内,就有三四家卖馍馍的摊点,有湟源发面馍馍,有青海农家“大月饼”,还有互助原生态馍馍。

乐都高庙的王先生在省城卖馍馍已经15年了,家里5口人的生计全靠他的摊点维持,每天起早贪黑做馍馍成为他的职业。在他的摊点上,5元一个的青海“大月饼”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此外还有七八种馍馍都独具青海农家特色,比如焜锅等,都是按照青海农家制作馍馍的传统工艺做出来的。“城里人喜欢农家特色,所以我在省城也有了事做。”王先生说,如今他租住在西宁城西杨家寨村,算是在西宁安了家。

在省城早市上,青海各地馍馍大比拼中,来自互助的原生态馍馍显然成为最大的赢家,该摊位前不时有消费者光顾。记者看到,摊位上的每个大馍馍都有独立包装,并印有商标。摊主吉先生表示,他们已经实现企业化生产,在互助县城有加工店,雇有十余名工人,馍馍所用原料都是当地产的小麦,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基本上按照青海馍馍传统工艺制作,只不过将麦草烧制改为用电烧制,“除了每天在西宁早市销售两三百个外,我们在互助县城每天还要销售500个大馍馍。”记者了解到,他们销售的青海大馍馍每个10元,每天的毛收入就在8000元左右,规模化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

海东大豆香飘省城

“大豆,大豆……”相信这一声声的吆喝声令很多西宁人记忆深刻,并成为西宁市井生活的一个符号。多年来,炒大豆成为西宁人的休闲食品之一,海东大豆也就在省城持续飘香。

作为青海省最大的农业区,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海东市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给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蒋家村的蒋先生今年已经65岁了,家里有5亩地,40岁的儿子从小就有残疾,不能干活,一家人全靠老两口种地维持生活。近年来,蒋先生减少了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油菜、大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种一亩地大豆能产800斤,每斤能卖5元钱,一亩地能挣4000元,政府还有补贴,比种麦子好多了。”后来,蒋先生发现炒大豆价格更高,三年前便开始在省城卖炒大豆,一斤能卖到8元。据蒋先生介绍,他在西宁属于流动摊贩,家里人炒好大豆后给他带过来,他早晨在早市卖一会儿,早市散了后就推着架子车满西宁跑,只为能给家里多挣点零花钱。

循化线椒热销不衰

来自循化清水乡的韩先生专门做循化线椒生意,在他的摊点上有辣椒面、辣椒酱,还有花椒、花椒面,都是循化当地特产。

“循化特产一直深受省城市民喜爱,尤其是循化线椒,更是热销不衰。”韩先生说,他在西宁卖循化线椒产品已经8年了,秋季线椒刚上市的时候,他一天能卖上千斤,进入冬季后,他改卖干辣椒、辣椒面,生意也还可以,“之前我一直在西山一巷早市卖循化线椒,有了很多老顾客,他们就是冲着循化特产来的。”

循化辣椒又叫牛角椒、线辣椒,具有果肉厚、果实细长、果实油多籽少、辣味适中、香味浓郁的特点,营养成份普遍高于山东等地的辣椒,蛋白质含量16.9%,比山东尖椒高1.9个百分点,每100克中维生素C含量为170毫克,胡萝卜素含量为267毫克,辣椒红色素13.3毫克,均比山东尖椒分别高出20毫克、60毫克、3.3毫克,同时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因此,“循化线辣椒”已成功注册地理标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受益人口也从占全县总人口的40%增加到70%。

化隆土鸡早市“争宠”

在解放渠早市,一家颇具规模的羊肉摊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采访得知,该摊点售卖的虽然是祁连羊肉,但摊主却是化隆群科的马先生。同时,该摊点上摆放的土鸡,也全部来自化隆群科。

如今,马先生早已成为西宁人,家里的土地也早就不种了,一家6口人都搬到了西宁,他和侄子守着早市的羊肉摊,儿子跑出租,一家人的日子过的还算可以。马先生在早市摆羊肉摊也将近十年了,和他同龄的不少“发小”都在外地开了拉面馆,他却选择在西宁做生意,和开拉面馆相比,卖羊肉不用操太多的心。“在盐湖巷早市时,每天能卖两三百只羊,销售额上万元,因为解放渠早市开业不久,最近每天能卖三五十只羊。”

和羊肉一样,马先生的土鸡销售也很火热,摊点上的土鸡都是从化隆群科农户家收来的,宰杀好每斤12元,很多消费者尝过后都会慕名多次光顾,“化隆群科每家每户都会养土鸡,这些鸡都是吃粮食长大的,味道和养殖场的鸡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群科土鸡受欢迎的原因。”

青稞甜醅有海东味

青稞甜醅是西宁市一道最为盛名的小吃,多年来经久不衰,在省城早市上也少不得它的身影。

在解放渠早市,一家名为“冶氏老店甜醅”的摊点格外抢眼,生意也似乎比其他摊点要好。摊主冶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家的甜醅已经传承了两代90多年,除了在海湖新区开有店铺外,每天还要向王府井百货、华联超市、马忠食府等商超、餐饮店内供货900多斤。

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吃时散发出阵阵的酒香。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是青海高原上一种有独特风味的小吃。

除专门制售的小摊贩外,西宁和青海各农业区的各族群众大都会酿制甜醅。甜醅是用青藏高原耐寒早熟的粮食之一青稞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

据冶先生介绍,制作甜醅选料很重要,酿制甜醅最好的青稞产地为海东、湟源、湟中、海晏等地,用这些地方的青稞酿出的甜醅,才会甘甜、醇香,再往西如香日德等地产的青稞,酿出的甜醅则带有苦味,因此他们家制作甜醅的原料中,有不少来自海东互助等地的青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