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看见河北网 > 社会与法 > 正文

百名“第一书记”获百姓夸赞(海东时报)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2-10 05:41:56

时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韩世花

眼下,脱贫攻坚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平安区进一步建强基层组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的服务水平。今年选派的108名“第一书记”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与村干部一起为乡村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协调解决困难。今年以来,平安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加强,党组织生活逐步规范,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断增强。

提升队伍“凝聚力”

从入乡驻村开始,平安区“第一书记”带领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充分利用“固定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群众大会等开展各种学习宣传活动,当起了扶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员”。无论是在贫困户的炕头、孤寡老人的膝下,还是在田间地头、养殖户的牛圈,都留下了“第一书记”的身影。他们利用各种时机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守旧的思想观念,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同时,帮助党支部抓好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自李书记到我们村以后,我们‘三会一课’按时开展了,每月1号的‘固定党日’组织起来也很容易,党员参加都很积极,我觉得村‘两委’班子更加团结了。”平安区三合镇翻身村党员贺占得说。

平安区三合镇张其寨村党员边登顺说:“我们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只有一个月时间,但在这短短几十天的接触中,让我看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担当,我相信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体现干部“亲和力”

在扶贫工作中,“第一书记”经常走访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户的难事、烦心事。逢年过节,去看望孤寡老人;工作之余,时常走进残疾人家中,帮助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田间地头听民声、查民情、体民意,与民交心,与民交友,成为贫困户的“知心人”。

“整个院子里就我一个人,空荡荡的,家里都没人来,也没有个说话的人,在家很孤单。‘第一书记’来了就不一样,他隔几天就会来看我,帮我做很多家务活,还给我讲低保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让我觉得生活有盼头!”三合镇东村“第一书记”田光森经常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陈秀花,和她拉家常、讲政策,帮她扫院子、做家务,年近七十的陈秀花老人心里充满了感激。

“第一书记”们不仅发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和光荣传统,还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村民们的内心倍感温暖,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与支持,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和认可。

增强扶贫“攻坚力”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第一书记”们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全面推进整体脱贫摘帽工作。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通过发展产业或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致富技能帮助其脱贫;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者,通过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助学贷款政策进行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鳏寡孤独、病残人员通过低保政策兜底帮扶;对自身有发展能力,因临时变故致贫的,为其提供创业信息,安排打工就业帮助脱贫。

石灰窑村的“第一书记”黄兴鹏,主动联系青海机场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本村及周边村土豆和菜籽油,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唐隆台村“第一书记”吴启顺,主动联系平安区国土局解决服务中心的装修和办公座椅的配套,建设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创建“精准扶贫示范村”;窑洞村“第一书记”杨菊林 ,积极招商引资,修建网围栏加工厂房,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仲家村“第一书记”秦生辉为村里一户残疾人购买洗衣机,为他们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既然当了‘第一书记’,就要明白职责所在,要做扶贫攻坚的带头人,主动沉到老百姓当中,为老百姓干实事,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上红庄村“第一书记”杨顺娟说。

无论是招商引资的“大事儿”,还是买洗衣机的“小事儿”;无论是做贫困户心目中的“知心人”,还是当扶贫攻坚的“宣传员”,都体现出“第一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宗旨意识,体现出“第一书记”对群众真心实意的关心与帮扶,他们的担当精神在村民的心田里播撒了阳光,为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