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普通的纸在柴纪苹的手中,经过简单对折和随性剪裁,便可生出翩翩起舞的蝴蝶、栩栩如生的莲花或憨态可掬的娃娃。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柴纪苹是建平人,与剪纸已经结缘50多年了。对她而言,与其说剪纸是精心创作的过程,不如说剪纸是点滴生活的记录。
追忆剪纸的历程,柴纪苹幽默地说:“小时候,我一学习,我妈就不用我干活了。我为了不干活,就去学习,有时就偷懒在作业本上画家里照片上的人。”画画的功底为她以后剪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岁那年,柴纪苹的父亲因病去世,母女俩相依为命。母亲怕她用剪子不安全,不允许她用,但这并没有阻止柴纪苹的创作。没有剪子,她就用手撕。她悉心观察身边的花鸟鱼虫,通过喜好筛选和想象发挥,混合着心情的写照和对美的追求,把具体的人和物变为抽象概念。等脑中有了中意的样子,她就用双手把抽象的意象“撕”成具体的平面图形。
20岁那年,柴纪苹结婚了,有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大女儿出生后,剪纸成了她哄孩子开心的玩具,时不时地剪出几个小人儿来,唱一台戏曲、讲一段故事。十二生肖、瓜果梨桃,还有龟兔赛跑、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都可以在她的剪子下跃然纸上。
38岁那年,柴纪苹查出患有甲状腺癌。乐观的人总会受到上天的眷顾,癌细胞被切除且没有扩散。但是喉返神经在手术过程中受伤,她一度不能说话。缺少了语言交流,柴纪苹就把看到的、想到的剪出来,把对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无限憧憬剪出来,药品说明书、医疗报销单成了她不离手的纸张。
剪纸已然成为了柴纪苹的一个生活习惯,有时看着电视突然来了灵感,她就会拿起剪子剪出来。多年前,她得了腰间盘突出,坐时间久了,腰就承受不住。柴纪苹就半躺着、架起胳膊剪纸。久而久之,她后颈骨向外拱出一个大包。可就是这样,她也从未放弃剪纸。
丈夫过世后,除了剪纸,柴纪苹对其它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不愿出门走动,不喜与人沟通,邻里朋友看在眼里,都想着为她排解。恰巧,建平县职业高中开了老年学习课堂,其中就有剪纸班,朋友便拉她报了名。
这是个专业的剪纸班,因为不熟悉文化内涵而不得精神要领的柴纪苹怎么学也剪不成形。剪纸班的老师认为她不适合剪纸。这话激起了一向不服输的柴纪苹的斗志,就把以前的剪纸拿给杨老师看。杨老师看过之后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对她格外用心传教。
柴纪苹说:“参加剪纸班学习真是受益匪浅,不但掌握了建平剪纸的精髓,也开阔了眼界。”每天两个小时的剪纸课是柴纪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她风雨无阻按时到校,有几次遇到恶劣天气,只有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她专心听讲,认真作业,苦心钻研与传统手工纸艺有关的制作工艺,学会了套色剪纸。她的作品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