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看见河北网 > 社会与法 > 正文

产业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南充日报]

文章来源:[南充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21 06:24:20

本报记者 杨晓江
  “小吴,你订养的那头猪长得壮壮的,冬月间就可以杀年猪了!”11月19日,顺庆区龙桂乡五通山村7组贫困户赵世金看见猪圈里做好代养标记的猪又长膘了,高兴地向城里的客户电话报喜。
  五通山村地处偏远,基础条件差,群众观念落后,产业发展滞后,全村有贫困户32户。通过“代养代种”的私人订制模式,该村为贫困户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这只是该村创新思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侧面。
  今年以来,该村第一书记彭明从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方面端出“特色菜”,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全村32户贫困户已脱贫9户,今年预脱贫15户。

建产业园 贫困群众当“股东”分红利
  五通山村地处顺庆区东北方向,与南部县的马王乡、河坝镇相邻,地理位置偏远。长期以来,该村群众的发展观念落后,农民种植养殖仍然沿袭传统方式,以自产自销为主,家庭经济来源单一。
  发展长效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是摆在该村第一书记彭明面前的首要任务。“村民原本就有种植瓜蒌的习惯,但不成规模,考察学习后,村民有了信心。”彭明告诉记者:“瓜蒌具有很好的食用、药用价值,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也不错,村民种植瓜蒌的积极性很高。”今年5月,五通山村正式引进蜀农合作社,打造了百亩“脱贫攻坚产业园”,采取“企业+帮扶单位+村支两委+精准扶贫户”四方联动模式来发展瓜蒌产业。全村32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中,只需要用劳动力或土地入股,就可按照收入分红。贫困户全程参与播种、除草、施肥、看护等工作,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摆脱“等、靠、要”思想。如今,五通山村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更足了。
  今年11月,五通山村种植的瓜蒌喜获丰收,群众也尝到了“甜头”。该村6组贫困户赵世东告诉记者,去年他家人均年收入2518元,今年仅靠种植瓜蒌这一项,就增加了2000元收入,今年准能脱贫。
  为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五通山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不定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集中“充电”。“结合本村实际,村民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村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彭明说,量身打造的“小课堂”点燃了村民的致富热情,村里的致富能人越来越多了。

育强组织 激活脱贫攻坚一盘棋
  队伍不团结,干部遇事绕道走,群众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如何破解难题,育强基层党组织?彭明与龙桂乡领导班子一道,向村干部们讲道理、谈政策,面对面交心谈心,依据其特长重新分配干部的工作。破解难题,扔掉包袱,党员干部重新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活了脱贫攻坚一盘棋。
  五通山村1组寇德松是一名老党员,也是精准贫困户。在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发展庭院经济,搞起了小养殖,他家的蔬菜、菜油、鸡蛋都有了定制户,去年他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4800多元,依靠勤劳的双手在村里率先摘掉了“穷帽”。“我是党员,我不能拖后腿,我不但要脱贫还要成为致富带头人!”寇德松告诉记者,今年他又加入了村里的脱贫攻坚产业园,带领精准贫困户在园区内参加劳动,被评为园区党员示范岗。
  “支部强不强,选好党员能人很关键。”彭明说,“五通山村通过评选党员示范岗、群众代表示范岗等方式,引导优秀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手无偿参与党建促脱贫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和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建促脱贫的作用,彭明按照“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项职能”,全面推行“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为主要内容的“五带五强”工作法,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中精准发力。
  “下一步,我们还将整村推进250亩蜜柚产业。”看着村民充满希望的目光,彭明充满信心地说,“致富路上一户也不能落下,明年我村贫困户将全部甩掉‘穷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