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勤
那个口齿不清的教父,却没人敢忽略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他总是面无表情,背后却潜藏着不可忽视的力量。他轻蔑地说,“让我开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是一种优雅的狂暴、平静的残忍和化妆的邪恶,如同毒蛇与猛虎的混合体。马龙·白兰度把老一代教父维多·柯利昂演绎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他令教父不朽,这种气度,白兰度似乎天生具备,堪称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如今的演员早已经不再是旧社会的下九流了,他们用精湛的演技塑造银幕形象从而获得了社会的追捧。如果每个演员都能够塑造教父维多·柯利昂这样的经典角色,我觉得他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光环。俄苏杰出的戏剧艺术家,世界著名的戏剧和电影理论家、教育家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经典并不是那么容易产生的,作为演员只有去了解剧本,事先把对于角色生活的真实感受,不仅是心灵的,而且还有身体,都融入已经准备好的内部舞台自我感觉中去,才能够塑造出经典角色。
《演员创造角色》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斯氏体系影响深远,泽被四方。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要阐述演员如何正确理解戏剧艺术,接近创作天性,指出体系不能产生灵感,但却可以唤起灵感,找到通往灵感的间接途径,从而达到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些内容构成了斯氏体系的第一部分。而在《演员创造角色》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进一步完善体系,思考演员“如何创造角色?如何达到与角色的完全融合?”等,这些内容构成了斯氏体系的第二部分。
本书包括《演员在创造角色中的循序渐进》等十多篇文章,着重于阐释演员对于角色的创造性意义,将表演提升到崇高的精神层次。作为一流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知道,“不能潜进人类情感的潜意识口袋中,像翻钱包一样去翻它,只可以小心地诱骗它们。”为此,一个强大的辅助手段就是创造身体、初级心理任务和行为的简图。这张简图是独特的“救生圈”,演员可以紧紧抓住。角色简图,这是角色的支撑点,它的对称点和重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自己对于俄国经典作品的演绎为例阐释了演员的基本修养和精神追求,放到今天依然有指导意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必须在想象中跟踪主人公“在各种现实所感受到的和接近于回忆的细节方面”的生活。为了正确评价剧本事实和事件,演员不仅要有职业习惯,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视野、精神和发达的智慧。否则,可能出现观众比演员更清楚而准确发现作者所展开事实的画面。也即是说,演员必须入戏,必须进入角色,这一点在我们观看1945年版电影《红楼梦》时就会深有感受,戏中的林黛玉等跟原著中的小说角色气质相差太远。而1987年大陆央视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由于准确演绎小说人物,则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
演员不好当,如果不能做到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创造经典角色,我们花费重金拍摄的作品,只能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中去,只能换来一声叹息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