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胡生敏 通讯员 韩世花
初冬,正值当归收获季节。平安区龙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雇佣当地贫困户,到上法台当归药材种植基地去挖当归。大山里,上法台村100多名贫困户排成一条“长龙”,抡起锄头在挖当归,大家你说我笑、你挖我收,忙得不亦乐乎,场面颇为壮观。
“我今年种了3亩多当归,依照今年当归的市场价格,我自己算了算,光种当归这一项,我今年就增收近2万块钱,有了好政策,还有致富领头人,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贫困户祁多成因为今年收入增加了,黑黝黝的脸上露出憨憨的笑容,他一边挖当归,一边笑着说。
祁多成是上法台村的一名贫困党员,由于年龄偏大、没有专业技能,外出打工受限,全家经济收入仅靠儿子在外打工维持。2017年,平安区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十大重点工程,产业扶贫成为重中之重,而祁多成所在的上法台村成为全区药材种植辐射中心,带动附近周边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
“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还学到了种植药材的技术。说实话,这一次我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祁多成充满希望地说。
上法台村位于平安区石灰窑乡,距乡政府所在村5公里,距县城35公里,地理位置偏僻,属脑山地区,也是平安区重点贫困村。村中贫困户共78户27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68户253人,低保户7户12人,低保贫困户3户7人。
2017年,石灰窑乡党委、政府根据上法台村的地理条件,深挖土地资源,瞅准法台沟的地域、气候优势,鼓励和支持龙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63户85名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打造千亩药材基地,今年共种植当归260余亩,大黄800余亩。
目前,当归喜获丰收,260亩当归已开挖收获,通过称量测算,亩产平均在1600斤,最高可达2000斤。按市场收购价每公斤12元计算,预计总收入可达249万元,除去每亩3500元的成本投入,利润每亩可达6000元至8500元,比洋芋、油菜等普通种植作物效益明显增加,药材种植已经成为石灰窑乡上法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型产业。
“今年,我家种了8亩当归,算下来也有7万块钱了,收入比去年增加了不少,种植当归比种麦子好,这两年我已经学会了当归种植技术,明年我还想多种一些,不能出去打工,就在自己的地盘上想办法。”村民李克庆说。
2015年以来,平安区石灰窑乡上法台村龙贤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带领当地群众大面积种植大黄、当归等中药材,吸收11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长期雇佣贫困户劳动力31人,依靠当地土地资源优势,指导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增加农户收入。
“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带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对于我们上法台的村民来说,就是要通过培育和发展中药材种植这个特色产业来增加农户收入,这是我们贫困村客观的、现实的选择。因为贫困户自身条件差、能力弱、缺乏信心,我们积极发挥了‘能人’的作用,集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带动全村群众整体脱贫,实现产业扶贫以‘点’带‘面’。”上法台村“第一书记”周文忠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村民们打消顾虑,解决单打独斗、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乡政府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药材种植的好处,让大家转变种植观念,依托平安龙贤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走“新型主体带动发展”之路。通过流转贫困户的土地,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每年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20余人。同时,培训药材种植技术400余人(次),为今后中药材大面积种植储备了后备力量。
“有了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合作社中药材种植发展会很快。从今年的收成来看,农户普遍增收,群众积极性很高,销路也没问题。目前,已有省内和甘肃、宁夏等省外药材商与合作社联系,有意收购当归,估计明年种植面积还会增加。”合作社负责人梁龙贤对种植药材充满了希望。
“老梁,明年种植面积加大了,我也要种,你们‘种宝’,也算我一个,你看行不行?”看到他人都赚钱了,在种植基地上务工的其他农户都争相询问合作社负责人梁龙贤。老梁笑着说:“好,明年我们一起来‘种宝’,脱贫致富的路上不能落下村里的任何一个人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