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记者 陶成君)记者从海东市工信委了解到,近年来,在宏观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海东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市场低迷、要素趋紧等困难,强力推进产业培育、园区建设、开放合作,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去年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42.5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5.7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8%;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3.8%,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明显增强。今年1至9月份,全市共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12户;预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2.8亿元,同比增长6.5%;实施工业项目146项,完成工业投资104.2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一般性工业投资73.4亿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对产能过剩行业中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负债率高且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生产或剥离重组,累计淘汰铁合金、碳化硅、水泥、电解铝及钢铁等落后产能109.5万吨。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比亚迪锂电池配套材料、房车制造与房车旅游全产业链、小依休信息产业链孵化基地、海吉星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补链项目落地,民和汇能公司冶炼工业硅炉、青海佳通太阳能年产1万吨晶硅片切割刃料、青海元凯塑胶玩具生产线、青海佳韵铝业108台电解槽维修技改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此外,随着全省首个国家级软件(青海)平台、院士工作站及锌溴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继落户海东,康泰铸锻680MN多功能锻压机组、特色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业窑炉余热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获得突破,海东在建、已建创业创新基地11个,获得专利167项,新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4项,产业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通过加快发展绿色制造,海东市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在38家重点工业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和技术改造,深入推进节能降碳。九通、博强、甲鼎三家铁合金集团公司实施余热发电项目15项,铁合金余热利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今后,海东市将通过加快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围绕“高新轻优”,突出“招大、招特、招优”战略,加强产业链招商。
强化领导带头招商,力争各县(区)和各工业园区每年都引入一批综合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集团和3至5个优化产业结构的大项目,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同时,扎实推动海东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力争取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资助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大自动化改造和节能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支持省内高校和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集聚政策,全方位、多领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积极打造“人才洼地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