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看见河北网 > 社会与法 > 正文

小蘑菇种出大产业 贫困村摘掉穷帽子

文章来源:(燕都晨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0-26 06:11:37

 

  2014年7月,辽宁省科技厅开始驻村帮扶省级贫困村——朝阳市龙城区联合镇北台子村。工作队把发展贫困村香菇种植作为富民强村的重点支柱产业,引领和推动贫困村迈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光明之路。截至2016年底,全村82户贫困户185人已全部脱贫,全村8项贫困退出指标已全部达标。北台子村已顺利实现了脱贫销号任务。
究穷因
确立科技带动产业的扶贫思路
  接到帮扶任务后,省科技厅迅速往北台子村派驻了工作队。工作队队员真蹲实驻,坚持民生为重,服务为先,从村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入手,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北台子村耕地面积3453亩,70%以上为干旱的山坡地,全村1113口人,收入来源匮乏,村路年久失修,交通闭塞。工作队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村情村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省科技厅帮扶北台子村发展建设三年规划》,确立了“以科技带动产业项目为主,基础设施建设为辅”的精准扶贫思路。
拔穷根
依靠科技支撑发展香菇产业
  贫困村要脱贫,必须要发展切实可行、富民强村的产业。工作队依托科技部门的优势,最终确立了以发展香菇种植作为北台子村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
  刚开始,很多村干部和村民怕担风险,宁可安于现状也不接受。为打破僵局,工作队请来香菇种植专家向村民详细介绍种植香菇项目的可行性、成本投入、产出效益等知识,还带领他们到相关企业和扶贫基地了解香菇栽培技术和专业实力,了解香菇销售市场。村干部和村民逐渐开阔了视野,打开了眼界,看到了香菇生产的发展前景,开始主动与工作队一起商讨如何在本村发展香菇项目。
  工作队借鉴先进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北台子村香菇专业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出台了优惠政策,成本2.4元一个的菌棒,村民购买只需1元钱,和村民签订了香菇栽培合作协议,由合作社担保,承诺第一年栽培不成功就退回村民的全部投入,保证农户不亏钱,经过这些努力,带动了贫困户主动积极参与发展香菇项目。
  驻村工作队把远期规划与近期工作紧密结合,带领村民建设了2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配备了菌棒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线、栽培示范棚、冷库等设施,累计投入科技项目资金达700万元。目前,合作社年生产菌棒80万棒,推广栽培面积达13公顷,培养香菇栽培技术带头人10名,解决百名以上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达到300万元。
  在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由省科技厅推动,北台子村委会为主体,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和联合镇党委政府共同参与,连续实施了香菇产业三期工程。
攀穷亲
不断强化科技扶贫指导力量
  驻村工作队组织厅机关26个党支部,与北台子村建档立卡的47户特困户“攀亲结对”。厅领导带队多次入户进村实地调查,为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协调资金100万元铺设了4公里村路,修缮了16公里秋收车辆作业路,解决了500余口人的行路难题。组织村民改造山地、平整梯田2000余亩,积极争取安装了价值80万元的105盏太阳能路灯,为村部建设了10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为学校操场进行了1000多平方米的硬化,购置了100套桌椅,为贫困学生建立了助学基金。同时,协同省直有关部门,为北台子村争取了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修建了文化广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安装了健身器材,实施了改房、改厕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