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看见河北网 > 社会与法 > 正文

读《郑声与雅乐》有感(燕都晨报)

文章来源:(燕都晨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0-20 07:14:07

王铁兰

  读国家一级作家、两届辽宁文学奖得主、朝阳市作协主席邸玉超老师在“大凌河”版发表的《郑声与雅乐》一文,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读后受益匪浅。
  标题《郑声与雅乐》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整篇文章都是分析、赞扬郑海涛老师的文风、智慧、写法,列举了许多作者的文章,一字未提“郑声”和“雅乐”,只是在结尾才点明主题。“忽然想起‘郑声’原是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从地域上说,郑海涛的小说是‘郑声’,而从本质上说,郑海涛的作品是‘雅乐’。”可谓是画龙点睛,深化了主题,水到渠成,让人叫绝。这种写法很含蓄,读者好像被引入迷宫,走出来豁然开朗。
  开头第一段写得形象,幽默。“郑海涛说话语言发自胸腔,有金属调,可见其心胸宽阔如海;眼大如牛,洞察世事真切而透彻;头若斗,额似瓢,发疏而常梳如流,全是智慧之形势——”这段肖像描写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独具匠心,不落窠臼。
  邸老师分析透彻,见解独特,与众不同。“我一直以为郑海涛是龙城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在海涛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是大而化之的生命意义和普世价值,是静如流水的叙事能力和新鲜如初的微妙细节,是返璞归真的文学姿态和撼动人心的情感力量。”语言得体,掷地有声。
  对郑海涛《短篇小说200篇》不仅熟读,并能写出直观感受,足以见得邸老师对本土作家的钟爱,对其他作家的欣赏,这是大家的风范。《后遗症》里医生手术时竟然把手机落在病人的体内,这件事反映的已不仅仅是医德问题,折射的是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与精神坍塌。”邸老师能把这一社会现象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高屋见瓴,洞察世事,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人说:“一个好医生,不应只是‘人体修复师’,更应是‘心灵按摩师’。”告诫玩忽职守的医生悬崖勒马,争取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很有教育意义。
  《幸福的笑容》一文,邸老师体会的是真情让人感动,感受到“美好的能力变强了”。写得十分亲切,富有感召力。“海涛做人机智,作文也狡猾。”近乎反语,贬义褒用,既幽默又诙谐,足以说明邸老师文学功底极深。
  《郑声与雅乐》技术含量高,是一篇难得的好文。“求新而不猎奇,求博而不芜杂,求精而不晦涩,求快而不粗糙。”整篇文章,不管是标题、构思、组材、写法,都让人刮目相看。有人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作者以独特语言文字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神秘的文学殿堂,让读者大开眼界,增知长智。
  读邸老师这篇文章是个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