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看见河北网 > 看见河北 > 正文

郭建华:给农民放了44年电影,停不下来

文章来源:新京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11-10 05:56:50


★郭建华
63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总经理,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坚持在农村放电影44年,观众达一亿人次。郭建华说:“44年,感觉放映路对我来说就是一条高速公路,只看到加油站,没有看到出口。”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63岁的郭建华眼角爬满了皱纹,但依然爱美,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喜欢系一条红色的围巾,和曾经的辫子一样长及膝盖,她一出现,依然引人瞩目,村干部、村民都会围上来。秋天,花生熟了,他们又会端出一盘花生。
  郭建华是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总经理,干了44年放映员工作,44年中,她在农村放了15万场电影,观众达一亿人次。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先后三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的征求意见反馈会,反映农村农民观影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电影市场逐渐衰落,基层电影公司主动关门,郭建华固执逆行,竭力维持着自己的那块银幕,她说,城里的屏幕越来越多,农民也该拥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屏幕。
  全国第一批女放映员
  1960年,郭建华五岁,她第一次看电影。
  一束光从背后照过来,对面雪白的幕布上出现了八一制片厂几个发光的大字……
  那部电影是个战争片,名字已经记不住了,郭建华当时还看不懂,但她好奇,“布上的人哪里来的?会动,还会说话。”
  父亲带着她去问放映员,放映员逗她说,“等你长大了,也当放映员,就知道了。”
  回到家,她就告诉爸妈,长大后,也要当放映员。
  1973年,全国招收第一批女放映员,她所在的开封县,现在开封市祥符区招收三名女放映员。郭建华去应聘。
  面试的老师看到郭建华,摇了摇头:“你又瘦又小,怎么搬得动片子,我们是干工作的,不是帮你爸妈养孩子的。”
  郭建华苦苦哀求,“我体力好,啥活儿都能干,让我试一下吧。”
  当晚放电影,不到80斤的郭建华骑车带了四部影片,跑得比所有男同志都快。
  从此,放映场上有了一名长辫子女放映员。
  从1973年到1993年,郭建华放了13000场电影,“经常是一天三场。”收工的时候,都能听到鸡叫了,她和同事们推着自行车踏着晨露回家。
  现在回想起来,她认为那是美好的时光,“因为你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给老百姓带去了快乐。”
  至今,看过郭建华放的电影的人,超过一亿人次。
  要给农民留下一块银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郭建华发现,她想当做几辈子来做的事儿,不怎么受市场欢迎了。
  1996年,郭建华所在的电影公司也面临倒闭,老领导留下一封“改革难”的长信,背着铺盖,回了老家。
  “我不信没人看电影了,因为我去放电影的时候,还有老人和孩子在守着银幕。”郭建华说,“风光的时候,他们对我很好,现在不风光了,我不能忘了他们。”
  1996年2月,郭建华出任电影公司总经理。
  上任第一天,员工等她发表就职演说,她沉默了半晌,“我想和大家说说电影人的心里话,就用三首歌代表吧。”
  那三首歌,分别叫《生活像一团麻》、《众人划桨开大船》、《团结就是力量》。
  当天,员工们集资,凑了两万元,现场的文化局领导,承诺给公司贷款2万元,算是公司的启动经费。
  “我不光是个放映员了,我喜欢农村,想给农民放电影,但我得先活下去。”郭建华骑上自行车,开始跑市场,寻找赢利点。
  郭建华回忆,当时,红白喜事的活儿接,企业开业的活儿也接,每场可收入150元。半年时间,公司收入20万元。郭建华的电影公司活了下来。
  “现在已经很好了,以前我们是拉着板车去放映,后来我们是开着手扶拖拉机去放映,现在我们开着汽车去放映。”郭建华觉得,能够给农民留下一块银幕,继续给农民放电影,已经足够幸福。
  “看过我电影的有1亿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农村电影银幕次第熄灭的20多年里,郭建华带着自己的团队放映了140000多场电影。
  “对市场,我不让市场适应我,而是我去适应市场,对农民,我也去主动适应农民,把观影权还给他们,他们需要看什么电影,想看什么电影,我就给他们放什么电影。”郭建华说。
  现在农村留守老人多,他们喜欢看贴近生活的故事片、豫剧,郭建华就给他们放《包青天》,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看管,为了防止他们走歪路,就给他们放法制电影。
  开封市祥符区的农民种植花生,郭建华就给农民放映种植花生的科教片,有的农民种植小麦,就给他们放预防小麦干热风的电影,西姜寨乡发展特色产业,种植红豆杉,郭建华就给这里的农民放《红豆杉快生长》。
  西姜寨乡村民王大中说,“郭大姐放的电影不是大片,但都是农民需要的。”
  朱仙镇五十多岁的村民说,“郭大姐又回来了,三十年前,她来放电影的时候,都说,大辫子又来了,现在,都喊,老太太又来了。”
  一名村干部说,给农村人拍电影、放电影不挣钱,这事也许只有郭大姐在做。
  作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提出了关于支持全国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发展建设的建议,“中小城市接近农民,他们可以在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电影院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这个建议在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有体现。
  她先后三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的征求意见反馈会,反映农村农民观影问题。
  现在,郭建华的电影更接近“烟火”了。
  “我越来越发现电影对农民的好处,每发现一点,都让我多一点动力。”63岁,她停不下来,“44年,感觉放映路对我来说就是一条高速公路,只看到加油站,没有看到出口。”
  同题问答
  1
  新京报:这五年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郭建华:基层农民看电影的需求面越来越宽了,而我给他们放电影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忙不过来了。
  2
  新京报:这五年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
  郭建华:最美好的经历就是在广场上给父老乡亲放电影的时候看到他们双脚跳起来了,胳膊甩起来了,基层群众的歌声唱起来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火起来了。
  3
  新京报:未来五年对自己最大的期待?
  郭建华:期待农民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双丰收。
  4
  新京报:未来五年,想对国家说什么?
  郭建华:一部好的电影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最大的期待就是我们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新京报记者 安钟汝 实习生 杨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