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看见河北网 > 看见河北 > 正文

引力波 虽然看不见,却在无边黑暗中蔓延

文章来源:新京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23 06:05:28


珍娜·莱文
(Janna Levi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中心“先锋工厂”(Pioneer Works)的科学总监。

《引力波》
作者:珍娜·莱文
译者:胡小锐 万慧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8月

终审意见:综合几位评审员的打分,《引力波》的得分为——7.1分(满分10分)。相对于其他题材的书籍,科普书想赢得众口一词的好评,恐怕更难呢。但是,对于越来越尖端的自然科学和距其越来越遥远的广大读者而言,每一本用心写作的科普书,都是接近星空的小径。
栏目主持:新京报记者 张婷
  评审团
  本期“评审团”栏目,是书评君难得组织一次的“理科”主题——关于引力波和引力波发现的新书《引力波》。
  引力波的发现,是近年来少有的让文科生和普通大众也曾兴奋起来的自然科学新闻。这一被视为未来诺贝尔物理学奖有力角逐者的科学发现,能够维持它的“热点”特性吗?关于它的这本新书,是否能让普通读者看懂?又是否能够让读者们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内容?
  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几位评审员怎么说吧?书评君挑选出的这几位评审员,学科背景各不相同,于是他们的感受,也自然是有同有异。
  1号评审员城南 阅读评分 8分
  14亿年前的声音,在这一刻被我们听到
  几十亿年前,两颗巨大的恒星沿着轨道绕对方运行。随后,它们相继死亡,形成了两个黑洞,并且在一望无际的黑暗中继续绕对方旋转。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它们保持旋转,它们也不断靠近,直到在14亿年前,它们发生碰撞,永远的合并在一起。在碰撞前的200毫秒里,它们朝宇宙发射出极其强大的引力波。这段引力波,是它们来过,存在过,毁灭过的证据。
  在引力波向地球传来的14亿年里,地球也不断发生变化。当引力波途经本超星系团时,地球上正是恐龙称霸的天下;当引力波经过仙女星系时,地球进入了冰川时代;当引力波来到银河系时,人类正在创作石洞壁画;当引力波接近地球附近的星团时,蒸汽机打开了工业时代的大门,爱因斯坦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计算,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当引力波距离地球还有几个小时时,在汉德福的引力波探测器进入了锁定状态;当引力波距离地球还有一小时时,在利文斯顿的引力波探测器也准备就绪;当引力波来到地球上空时,利文斯顿和汉德福的引力波探测器,在10毫秒的间隔里,相继听到了14亿年前,宇宙传来的声音。
  当所有人都把鲜花和掌声献给了聚光灯下光芒璀璨的明星学者,但很少有人会在意,这辉煌成就背后的故事。在这项贯穿了14亿年的漫长旅途中,有生命的渺小,有宇宙的浩瀚,有时光的飞逝,更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前赴后继,献上一生的心力和才学。
  要想通过一本书,弄清楚“什么是引力波”,“探测到引力波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专业问题,对于非科班出身的门外汉可能非常困难,但要想了解引力波探测工程背后的故事,要想在亿万年的时间维度上,去感受人类为了梦想和科学所付出的汗水和心血,这本书却一定是不能错过。
  2号评审员杨晚晴 阅读评分 8.2分
  时空的琴弦,宇宙的故事
  以讲故事的标准,《引力波》这本书堪称优秀。一方面,它以简洁形象的语言引领读者进入故事的背景:“黑洞合并时,无数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不停地向四周传播,时空受到扰动而泛起涟漪……引力波就像不需要物质媒介的声音,在黑洞相互碰撞时,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说实话,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最大的担心是阐述引力波原理的过程会不会变成另一次对广义相对论的冗长而晦涩的回顾。但本书最核心的科学原理阐述就集中在以上引文中。作者将引力波比作宇宙间的声音,这是经得起细细推敲的:我们所熟悉的“声音”是一种波,它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引力波是时空的震荡,是以时空本身为琴弦传播的一种波。既然是“波”,既然能够被调制和解调,那么将其理解为宇宙的声音也就不失熨帖而且直观易懂了。只寥寥数笔,作者就在科学原理的“失真容忍度”和普通读者的接受度之间取得了平衡。于是,我们就这样进入故事,迎接我们的不是高冷的数学公式,而是生动的“黑洞布鲁斯”。
  另一方面,本书拥有精致的叙事结构。它以雷纳·韦斯、基普·索恩、罗纳德·德雷弗这三人的追索为主要叙事线索,在分散视点中逐步靠近探测“引力波”这一主题;当引力波“三巨头”终于走到一起,合成统一的叙事线以后,故事并没有归于平淡,反而更加波诡云谲:与政治力量的博弈、负面影响、管理模式上的分歧、三人的冲突与妥协……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幕令人屏息的戏剧:在无数次的挫折、彷徨和自我怀疑以后,科学英雄们凭借着对人类纯粹理性的执着,走到了答案即将揭晓的最后一刻: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能否捕捉到相当于质子直径千分之一的空间变化,捕捉到宇宙在数亿光年之外演奏的美妙“布鲁斯”?
  3号评审员陈胖子 阅读评分 5分
  一本比较尴尬的书
  一本比较尴尬的书籍,整体的观看过程都非常尴尬。曾经期望它是一本对于物理小白的科普书籍,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让人明白这一神奇物理现象的产生,但是阅读完成后才发现这是一种类似于回忆录小说一样的以散状人物视点和段落式事件来记录“引力波”被发现的书籍,但是却又掺杂大量专业科学知识在其中。
  让我最为尴尬的是,我到底是该停下来去查阅那些名词的意思,还是权当它们是一些名词,专注于情节。如果对物理知识没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那么势必阅读起来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刹那,毕竟不如阅读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故事。
  4号评审员娜狸狸 阅读评分 7.8分
  或许,我们的征程真的可以是星辰大海
  关于引力波是什么,科幻小说把它幻想为大杀器,科普文章把它称作为时空涟漪。当拿起本书时,封面上《BLACK HOLE BLUE》的原版书名,让我眼前一亮。黑洞蓝调,唯美比喻。
  从16世纪伽利略用一架简陋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开始,人类利用400多年来所拍摄的一系列静止的太空照片,汇编成一部讲述宇宙历史的无声电影。终于,通过引力波的成功探测,我们迈出了从默片走向有声电影的新一步。
  做数学题时,常会有种错觉,解题就该是瀑布式的,由上而下、精确制导。由因到果,定义、引理、定理、证明一样不少、一丝不乱。而事实上,这有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未知事物的解题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它的周期可能会超过人的生命周期。从1916年爱因斯坦预言引力波,到2015年LIGO首次成功探得引力波,百年间多少曲折?
  本书是一部关于引力波的编年史,也是期间涌现人物的纪传。多线并行偶尔会让人困惑,毕竟薄薄300页文字无法复原全貌。有不光彩的失败,有权力的纷争,但是,依靠共同的愿望,星星之火汇聚为附页LIGO组织的数百人名单。这就是人类不灭的求知欲。
  LIGO是幸运的,一曲蓝调跨越了14亿光年不期而至,仅仅8分钟交互后又擦肩而过,如同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被人类捕捉,成就了本书HE的大结局。
  5号评审员武陵人 阅读评分 6.5分
  能够穿越星际的,唯有引力波和爱
  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探讨引力波的书,充满科学术语和物理公式,让人生畏。但纵览全书,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引力波编年史,书中详实地介绍了科研人员对引力波的探测过程。他们所代表的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起源的追溯。书中写道“科学研究是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但它的周期可能会超过人的生命周期。”这也是本书读完后,令我倍感震撼的一点。
  以人类的生命来度量的话,宇宙接近永恒。人类的生命如此短暂,却以精卫填海之姿去探索宇宙爆炸之初的声音。从二战到现在,每个时代都有人做着相同的事。“引力波三巨头”之一的罗纳德以夯实的基础物理知识开启了他创意的头脑与灵敏的直觉,终其一生坚持自己要做的事,树立目标,完善过程,不问功利。虽然最后罗纳德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但他所传递的理念及对引力波探索的影响却被世界铭记。
  纵览这些科学家坚韧品质的塑造过程,就不得不提到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及社会人文环境。战争、家庭、性格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历程及思考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索宇宙,是他们寻找人生终极奥义的途径。再微小的行为都会留有痕迹,就像引力波,虽然看不到,却在无边黑暗中延展,在某一刹那被捕捉到。就像生命总会逝去,但生命历程中所做的事,却会以无法预知的形式在某一刻被感知。所谓永恒,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