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看见河北网 > 看见河北 > 正文

感恩有你:《南充日报》

文章来源:南充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16 08:02:08

陈建顺
  也许,每个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我的成长道路,却是与《南充日报》结缘。

在感动中学习 写稿崭露头角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从学校毕业回到农村,在忙完农活后,利用业余时间写的第一篇农村生产见闻的稿件,寄到《南充报》后,虽未被刊登,但报社从此就定期给我寄来《南充报<通讯>》、当前农村工作报道意见和一些新闻资料,让我学习。此后,我也写了一些稿件,但寄到报社总是“石沉大海”。村里一些人说:“你是吃了王莽的饭,去给刘秀操兵。”“报社有记者,还要你去写。”我也觉得新闻写作摸不着门道,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正在这时,报社继续给我寄来相关学习资料,并鼓励我多写稿,令我内心十分感动。
  有感动就有行动。于是,我又提笔写稿,就有一些新闻“豆腐块”“火柴盒”相继见报,一些干部群众看到我写的稿子登报后,也都支持我,有的还给我提供相关线索。
  那时,在农村写稿的条件虽然艰苦,但磨炼了我的意志。有次我去阆中洪山赶场,当时洪山区委书记刘长健看到我说:“建顺,我给你介绍一个情况,你写吧!”我根据他说的情况,写了一篇稿件,在《南充报》三版头条很快刊发。此后,《三访竹篦村》《田秀才访问记》等稿件也相继在《南充报》的二、三版作为头条见报。见报的稿子多了,“分量”重了不到25岁的我,就因为坚持业余写稿,当选为当时的阆中县第八届县人大代表,还在庆祝《南充报》创刊30周年大会上,作为来自基层农民通讯员的代表,在报社礼堂作了题为《党报培育我成长》的发言。

成新闻工作者 边工作边学习
  常言说,机遇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转眼间到了1984年10月,通过考试,我跨进了南充日报社的大门,从一名业余写稿的农民通讯员成长为真正的新闻工作者。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想,检验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除了所从事的工作外,更重要的是你对这项工作的敬业精神。当时,报社领导安排我到二版从事编辑工作,有次我把“提拔”的“拔”字错成了“拨款”的“拨”字,待印刷厂印报时发现这一差错并告诉我,我感到着急、自责。虽然后来领导安排人重新制版、印刷。但让我意识到:编辑就是要把好关,不出错,这是工作的职责所在。
  后来,报社推荐我边工作边就读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汉语言文学大专班,还推荐我到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系统学习新闻理论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做记者苦中有乐 干工作内心充实
  有人说,记者是一个辛苦的职业。但我认为,做记者苦中有乐,内心充实。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有天下午正要下班时,编辑找我约稿,要我吃完晚饭后立即去找南充地委领导和世界冠军张山的父母,以及四川师院、川北医学院的学生作采访,写一篇南充迎亚运的稿件,作为第二天《南充日报》一版头条见报,版面预留。时间紧迫,我在前往地委的途中碰见了时任地委常务副书记李正培同志,随后又找到了地委副书记李洪仁同志,当时我们在地委招待所(现北湖宾馆)内找到一张石桌,开始了采访。真不凑巧,突然停电了,一片漆黑。李正培同志让招待所工作人员拿来一个手电筒,他打开手电筒倒举着,把手电筒光线对着我的笔记本,就在这种环境中,我完成了对两位领导的采访。
  还有一次,报社安排我去阆中千佛镇采访。早上,我乘坐报社吉普车出发,那时由于公路路况没有现在这样好,赶到千佛镇时已是中午,我找到镇党委书记抓紧时间采访。那天晚上,我回到报社,刚在办公桌前坐下,报社值班领导就坐到我的办公桌对面,等着我写稿件。我想,要尽快完稿,因为后面还有铅字排版、校对、制版、印刷等多道工序的相关工作人员正等着我。我不能懈怠,写一页,值班领导就拿走一页,就这样,这条长达近3000字的稿件一气呵成,在第二天见报。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30多年过去了,点滴往事,成为难忘的记忆。我与《南充日报》结缘,又与《南充日报》同行。如今,我看到《南充日报》越办越好,心中十分高兴。在《南充日报》创刊65周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满腔心愿和心中祝福:感恩有你,《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