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毅 摄
2016年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为4年来最低;4年削减煤炭消费超1300万吨
5年前,PM2.5鲜为人知。2013年开始,尤其秋冬季,一次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一度让人们心灰意冷。
其实从1998年起,北京开始大规模综合治理大气污染。2013年,PM2.5正式纳入监测范围。这一年,北京出台史上最严的清洁空气五年计划。
2014年初,时任副市长的张工谈到环保治理时说,有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高污染产业进驻导致环境污染,就是一种失败。
至今,北京仍然在诸多领域开展“撤退”,包括关停燃煤电厂、压减燃煤总量,压缩小客车总量、淘汰老旧机动车,严格环境准入、调整退出污染企业等等,在治污过程中,从此前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制、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转变,打“组合拳”。
2016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了8微克,同比降幅达9.9%。
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方力说,2017年治理大气的力度更大,难度也更大,相信通过超常规的努力,年底会给出生动的答案。
夏日的凌晨6点,天早已大亮。家住东三环的邹毅起床,习惯性地打开窗户,拿着相机朝窗外按下快门。
几分钟后,他将相机里的照片导入电脑,发到微博上:北京今晨空气质量,良。
5年来,千余张相同场景、或蓝或灰的照片在他微博上每日一更。
他被称为“拍蓝天的人”。
从最初的灰色占压倒性优势,到灰蓝参半,到如今蓝色主导,邹毅的图片背后,涵盖了北京近5年来治理大气的每个细节。
定格
记录北京天空的颜色
2013年1月,北京出现连续重污染过程,好天儿仅为个位数。
“什么事儿都干不了。”回忆起那段时间,邹毅仍有些郁闷。
2013年1月27日,窗外灰蒙蒙的场景,定格在他相机里。拍摄的开始,并不明朗。一直到第6天,天空才依稀透露些淡蓝的意思。还不到一天,立马又陷入灰黄。
2月17日起,邹毅把相片上传至微博。起初是当天和过去4天的对比“五宫格”。几天后,在朋友们建议下,邹毅改成了“九宫格”。“好天不多,心里是不是挺不舒服的啊!”邹毅在微博里说。
一时间,这个只占头发丝约二十分之一的PM2.5,让人们有些猝不及防。2013年之前,PM2.5并没进入人们视野,北京只常规监测PM10这种稍大的颗粒物。2013年被人们称为PM2.5监测元年,也是北京正式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第一年。
这一年,北京建立起35个覆盖全市的监测站点,对PM2.5、二氧化硫等六项污染物开展监测,并拥有了完整的全年数据。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五级重度和六级严重污染天数累计出现5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5.9%。换句话说,平均下来,相当于每隔一周,就会出现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全年下来,PM2.5平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约1.5倍。
相反,2013年全年优良天数共计17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8.2%,还不足一半。
邹毅说,当时自己和朋友都无法理解,北京的天儿啥时变得这么差了?
拍了45天后,邹毅把过去数十张照片拼到一起,“当时太震撼了!”他觉得,这种经历不能轻易忘却,“我们应该回头看看,经历了什么样的环境压力,应该想想,我们个人能够做什么。”
邹毅决定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拍一年。夏天6点半至7点半之间,冬季稍晚半小时,在同一场景,记录北京天空的颜色。
“我们老百姓很着急,又觉得无事可做。记录,也许也是一种方式。”邹毅说。
宣战
治理PM2.5之路渐清晰
同样的困惑,李令军也遇到了。身边总有人问,天儿啥时候能好?环保部门是不是应该更有作为?
作为北京环保监测中心遥感监测室主任,李令军会耐心解释污染成因、环保部门正在做什么,以及环保应该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只靠环保局,势单力薄。
其实,北京从1998年开始治理大气,至今,已至少推出200余项大气治理措施。
与此同时,2012年,北京成为国内首批成立环保部门遥感监测室并实现业务化应用的城市。
什么是遥感监测?李令军举例,就是天上有个大照相机,可以照到大气中到底有多少PM2.5、NO2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到底是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还是工地扬尘,哪里的烟囱冒黑烟了、隐蔽的小散乱污企业,都逃不过它的双眼。
相比地面的监测站点,遥感监测作为“天眼”,看得更广、更全,最快可以分钟记次。
除35个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在重污染天气中,遥感监测图通过微博等渠道向社会公布,白色的大气层薄云,灰色的污染物,公众可以“看图说话”,得知一次污染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趋势。
相比于官方发布,邹毅认为,他的相片更具温度,“这是一种感受和情绪。”在他看来,不存在谁的数据更准确,而是给公众提供了另一种维度和参照。
2013年9月,《北京2013-2017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发布,北京正式向PM2.5宣战。该计划提出,到2017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这是北京制定清洁计划以来,措施最严厉的一个。
其“重点任务分解”共计84项,涉及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六大项,为北京治理大气画出路线图。拥堵费、机动车总量和人口控制、京津冀联防联控等,正式进入治理大气的任务表。
超过50位“一把手”作为“牵头单位责任人”为首都空气质量负责。同时,行动计划首次将PM2.5治理完成情况作为“约束性指标”,与政府绩效考核挂钩。
这年底,邹毅通过一天天、一月月和一季季对比过去一年北京的天,发现不少规律。然而,年际之间无法比较。因此,邹毅决定继续拍下去。
此时,北京的PM2.5治理之路逐渐清晰起来。2014年4月,北京正式发布PM2.5来源解析数据:北京的PM2.5有近四成为外地输入,而本地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比重超过三成。
加码
“更有手段来治理污染”
有了污染来源分析,便可有的放矢。
201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仍超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145%。
当年行动计划84项分解措施中,列入35项“硬骨头”,包括四大燃气中心建设等等。为了“各个击破”,每个区还制定了各自的PM2.5目标。
2015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被称作“史上最严”环保法正式实施,明确了按日计罚、移送拘留等措施手段。
全年下来,北京环保部门共开出环境违法罚单近1.83亿元、全年淘汰老旧机动车38.9万辆、实施全国最严的“特京五”标准……
2015年12月8日7时,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机动车单双号行驶,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并协调周边省市应急联动。
有人问邹毅,“红警”是否说明北京空气污染更严重了。他觉得不是,相反,这五年来官方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从最初的不愿详谈,到如今直面问题,并全力出击。“这说明我们更自信了,更有手段来治理污染。”
这一年,“晒蓝天”成为北京市民生活常态,从“APEC蓝”到“阅兵蓝”,晒的是蓝天,更是大家对持续优良空气的向往。2015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8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30%,同比下降6.2%。
同样的变化也体现在李令军的遥感图上,污染物整体在下降,只是季节分布太不均匀。秋冬季的严重污染,让大家记忆深刻。
他认为,这种不均匀,跟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秋冬季北京地区易出现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天儿其实是好的。”他说。
改变
全年优良天数增22天
当拍摄进入第三个年头,“奇迹发生了!”
邹毅说,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来找他,要图。专家们希望通过他的图片对污染作大数据分析。他跟专家们合作,发表了不少科研成果。
如今,邹毅把系列照片命名为“一目了然”,还成立了“一目了然”公益机构。
他中途也想过放弃,“要不就不拍了吧,但看到自己的相片有这么大的科研价值,又拿起相机。”他思考,蓝天和雾霾天一目了然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他一直认为,公众参与的途径,太有限了。治理大气,应该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老埋怨天儿不好,自己又没贡献,解决不了问题。
李令军赞同这种观点,大气治理靠环保局几个人,干不出来,空气清洁,一定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6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为4年来最低。
从2013年压减燃煤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削减煤炭消费总量超过1300万吨,截至2016年底,全年煤炭消费总量由2012年的2300万吨下降到不足1000万吨,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目标。
这一系列的控总量,使得北京二氧化硫浓度多年来持续下降。去年仅为10微克/立方米,为北方城市中最低。
谈及眼下的难题,李令军认为,在于末端管理。措施有了,大企业管住了,一些小散乱污企业,以及乡镇层面的污染监管,还需要更精细。他介绍,未来在京津冀区域污染监测中,也会更多发挥遥感监测的优势,跟地面监测相互补充。
2016年,全市优良天数198天,比2013年增加22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北京将力争实现PM2.5年均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李令军说,任务艰巨,但作为环保人,肯定会尽最大努力。
在邹毅去年的蓝天拼图里,蓝色成了主角。他透露,如今信息时代对污染的监控,有很多手段。他正跟相关科研人员研发一项技术,今后拿起手机一拍,就能看到污染情况。
“人人参与,把污染拍出来,非常简单。”
■ 访谈
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方力
不以事艰而不为问题所在就是努力方向
新京报:这五年,也是《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推进的五年,目前来看,行动计划实施效果如何?
方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从污染物浓度来看,2016年北京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下降23.7%。其他三项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也呈持续改善趋势。从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来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长,2016年优良天198天,比2013年增加22天。从重污染天数来看,PM2.5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2016年发生重污染38天,比2013年减少20天。
新京报:这五年,北京向雾霾宣战,最困难的是什么?
方力:北京治理大气污染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利的气象地理条件,而且无法改变。一是气象条件不利,北京位于北纬40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644毫米,且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少雨,易出现“高温高湿”、静风逆温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生态环境较脆弱。二是地理条件不利,北京市西、北、东三面环山,一面对海,西北高、东南低,秋冬季节,由西北部吹来的冷空气,易受高山阻挡,这种地形条件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其次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超过环境容量。虽然北京市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积极“瘦身健体”,但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费总量的基数大,建筑开复工面积高位运行,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这也是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看,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需要我们每年的减排力度既要削减城市发展带来的新增量,更要大力削减过去的存量,PM2.5浓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大气污染治理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阶段。不以事艰而不为,问题所在就是努力方向。北京市将坚持在战略上打持久战、在战术上打歼灭战,综合施策,铁腕治污,解决新问题,全力以赴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新京报:从2013年至今,公众对北京大气感受是否有变化?有公众仍认为北京雾霾严重。
方力:这两年,很多市民会在朋友圈里晒蓝天、晒白云,事实说明北京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明显。但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因素影响,空气重污染多发,特别是秋冬季,空气重污染较集中,其中2016年38天PM2.5重污染中有22天发生在采暖季,影响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从全年来看,空气质量改善,特别是非采暖季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下一步,大幅降低采暖季的空气重污染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新京报:五年行动计划即将收尾,未来是否还有五年行动计划,将侧重于哪些治理内容?
方力:从近几年治理情况来看,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距达到国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下一阶段,北京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坚持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并重、常态治理和短期应急相结合、本地治污和区域协作相结合,全面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我眼中这五年】
1、过去五年,在你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邹毅:最大的变化是从开始抱怨埋怨雾霾天气,逐步转变成关注雾霾天气;从消极的态度变为积极应对;从让政府来改变,到看我自己能做些什么来帮助北京获得改变。
2、你觉得这五年来北京发生了哪些变化?
邹毅:五年前我们不敢讲雾霾,雾霾好似禁区。今天,政府、全社会各行各业有足够的勇气直面雾霾。我们今天面对的雾霾影响范围之大、时间之长、成因之多元,绝不是伦敦或洛杉矶的雾霾可以同日而语的。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认识有了根本转变,全社会有信心,认为中国的雾霾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邓琦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