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矿区亮出美丽生态新名片
——复兴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探访
省园博园(邯郸)山水邯郸主场馆远景。通讯员王洪超摄
从遍布“散乱污”企业和钢渣废渣随意堆砌的工业废弃地,到绿意葱茏、风景如画的园博园,一年多时间,这片4000余亩的土地精彩蝶变。仅今年国庆、中秋长假,就有20余万游客到这里“打卡”。
作为老工矿区,多年吃“资源饭”导致复兴区产业结构重化特征明显,生态环境欠账严重。随着去产能、治污染等多重压力叠加,该区一度陷入“断崖式沉降”。取缔“散乱污”腾出发展空间,补齐生态短板改善环境质量,引进优质项目调整产业结构,整顿干部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复兴区委书记潘利军说,2017年以来,该区以改革思维探索转型突围路径,推动工业污染区变身绿色生态区,今年先后承办了省第四届园博会、邯郸市第五届旅发大会,生态已成为复兴区的亮丽新名片。
城市底色由黑变绿
一路骑行,一路美景。10月17日8时,随着发令枪响,300多名骑友从复兴区郊野公园出发,开始30公里的骑行。
“道路两侧或绿树成荫,或鲜花争艳,环境太美了。在这里骑行真是一种享受。”62岁的骑友吴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前些年复兴区是“黑色”的,黑煤白灰满天飞,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如今树多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是“绿色”的。
由于历史原因,复兴区一度聚集了钢铁、煤炭、化工及相关配套企业500余家,多年来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污染物,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担。
城市底色由“黑”变“绿”的背后,是复兴区连续实施的“绿美复兴”植树造林工程。2017年以来,全区累计完成造林1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21%提高到现在的48%,打造了“两园一廊”生态格局,即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沁河郊野公园、省园林博览会园区。
康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对西起康庄水库、东到环城高速、南至老狼沟水库、北接邯武快速路的2万亩区域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采取大户承包、工程造林、义务植树等方式,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目前已完成微地形施工和基础绿化,建成总长度50公里的“百里森林景观大道”,配套建设了水利、园路、电力和旅游休憩设施。
沁河郊野公园。修复沁河水生态,形成了湖、湾、溪、滩、河、泉、塘等不同水态,在保留原生大树3万棵基础上,新植乔木3万余株、地被花卉12万平方米、草籽覆绿24万平方米,打造了槐香柳韵等10大节点、23处重点景观,形成了水清岸绿、花团锦簇的滨河风光。
省园博园片区。在园博园建设中,将“上山入水、因地用势、博古通今、溯源启新”的整体设计思路贯穿全园,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理念,打造生态修复新样板。借承办市旅发大会契机,新建千亩花海等景观节点,发展生态旅游,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植绿”的同时,复兴区还重拳“治气”:2017年以来,累计完成“煤改气”“煤改电”2.5万余户,实现全域散煤清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10项措施治理建筑扬尘、道路扬尘……今年1至8月,该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同比分别下降12.09%、15.49%;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9天。
产业结构由重到优
10月9日,复兴区赛朗电子科技美的家电配套制造等9个项目开工,总投资43.7亿元,涵盖了现代物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领域,将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因钢而兴,也曾为钢所困。复兴区“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一度让其GDP在邯郸市占比达十分之一以上,但过度依赖钢铁及相关产业也带来市场抗风险能力弱、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位于户村镇的纵横钢铁、裕泰化工等重化工企业相继关停后,户村镇年税收从20多亿元锐减到2亿多元,整个复兴区更是雪上加霜。
没有伤筋动骨,何来脱胎换骨?
2017年以来,复兴区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煤炭焦炭产能317万吨、火电产能5.1万千瓦;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861家,通过定期“回头看”确保彻底清零;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和违法占地7000余处、300万余平方米,腾退土地1.5万余亩。
“清理闲散、低效用地释放了发展空间,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入驻园区,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复兴区区长李少锋说,复兴区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腾笼换鸟”吸引优质项目落户。
园区是项目聚集发展主平台,2017年9月,复兴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开发区,短短3年,就从一片荒野初步变成规划科学、配套完善、产业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去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240亿元,完成税收11.6亿元。随着矿山生态修复及新型建材产业园日前获批,复兴区将形成“一体两翼、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清理规范涉企事项,编制“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事项429项,审批总时长压缩近70%,所有事项全部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开展“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2019年市场监管工作荣获全国先进。目前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达31968户,同比增长7.06%。
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实施重大项目“四色管理”法和“五个一”推进机制,全面实行首接首询负责制、“两个零接触”等举措,推动海尔日日顺、唯品会、美菜网等知名企业落户,围绕主导产业强化项目储备,形成了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态势。今年共安排区级以上重点项目63个,总投资728.33亿元,其中中恒天汽车装备、钢铁智慧物流港等省市重点项目14个。
随着一批批优质项目投产达效,复兴区产业结构悄然生变: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6年的0.32:71.73:27.95,调整为2019年的0.27:58.05:4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了13.73个百分点。
责任落实由上到下
在项目建设一线为企业排忧解难,盯在施工现场确保工程质量,主动下沉化解矛盾纠纷……在复兴区,干部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已成常态。
针对工作推进压力层层衰减、“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2017年以来,复兴区坚持“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干部选任导向,在项目建设、拆违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一线搭舞台、摆擂台,通过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来培养、锻炼、识别干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复兴区建立集中攻坚机制,成立七项重点工作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分任政委、指挥长,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协主席、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及各区委常委等区领导担任重点工作推进组长,赋予各指挥部工作决策权、干部提名权、考核奖惩权,所有区级领导、所有单位部门全部参战重点工作,有效强化了责任。
三下沉机制。所有区级领导分包联系乡镇、街道,所有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科级干部分包村(社区),对分包单位一切工作负总责,责任上提一级,工作下沉一级,每周定期到基层一线开展信访化解、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
观摩拉练机制。对全区重点工作坚持严格督导、跟踪问效,按照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党政主要领导不间断集中调度,定期观摩打分排队、发放流动红黄旗,晒进度、比成效、打擂台,倒逼干部们动起来、跑起来。特别是在拆违整治、造林绿化等重点工作中,通过挂图作战、分战区攻坚,营造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浓厚氛围。
“转型发展虽然初见成效,但还面临着优质大项目不多等短板,必须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力拼搏、扎实苦干的作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绿色复兴’征程。”潘利军表示,复兴区将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