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报记者 邵秀芳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有这样一位干部,年龄不到40岁,但工作很扎实吃苦。在近三年来的扶贫攻坚战中,他凭着超前的意识、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推动文都藏族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屡获佳绩,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乡长。他的事迹在贫困群众中具有良好口碑,还荣获多项上级授予他的“金杯”,在前不久召开的青海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他荣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乡村扶贫干部。他就是海东市循化县文都藏族乡乡长多巴。 率先垂范抓扶贫 文都乡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状态。2013年,多巴被任命为文都藏族乡人民政府乡长。走马上任之际,多巴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乡党委、政府的紧密安排部署下,多巴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乡政府工作组开展逐户走访工作。 一双运动鞋、一套防寒服,肩背电脑、打印机,备足了干粮,一走就是16个村,多巴用这种最原始最“笨”的工作方式去拉近与贫困群众的感情,一对一地掌握每一户贫困户第一手资料,做到了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查的实、帮扶措施落的实,并认真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对反映出来的具体困难对症下药,一边进行统筹、一边积极解决。 这户贫困户有几口人,户主是谁,这户家里有几个残疾人,他都了如指掌。他带头帮扶特困户10户,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50多场,真抓实干解决百姓难题。 三年来,多巴倾情脱贫攻坚,做计划、跑项目、要资金、搞协调,他全身心投入到文都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文都乡精准扶贫工作抓铁有痕,成效显著:解决了贫困户“住”的问题。积极帮助贫困危房户争取危房改造名额,解决了194户871人的住房问题;解决了贫困村“行”的问题。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累计铺设硬化公路42公里,新建公路 23公里,维修公路 15公里,切实解决贫困村群众出行问题。他常说的是,说一百句空话不如记住一名贫困人员的名字,想要真正落实帮扶项目,那就要切实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扶贫路上敢担当 藏区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尤为困难,多巴常常带领“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上门逐户面对面用藏语进行宣传讲解,保证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达到100%。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和用工需求实际,针对性地开展了挖掘机操作、烹饪、等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多巴认为,脱贫致富,到村入户,结对帮扶十分必要。把精准扶贫工作干好、干实、干细更是重中之重。 在多巴的提议下,乡政府结合贫困户实际需求,与每户贫困户商定并制定了一户一策、一人一策等结合藏区实际的脱贫方案。每个贫困村都安排了相应的帮扶单位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地联点结对式帮扶。此外,针对乡里产业项目少、贫困户专业技能有限等实际困境,他坚持强调群众自愿的原则,制定了文都乡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和互助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将产业发展扶持项目转化为资产收益模式。 2016年10月,文都乡2个贫困村和5个非贫困村62户253人与循化县拉姆服饰有限公司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每年按8%的利率进行分红,2016年底每人发放432元,并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50个,率先在海东市实现了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 这一切,使得文都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可喜的变化。数字显示:2015年文都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49元,2016年全乡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便达到6369元,交通建设方面,实现硬化道路“村村通”“户户通”,村村安装了路灯,也走出了集镇一直以来不通自来水的困境,集镇上也安装了整齐的路灯,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目前,2个贫困村退出,99户350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原来的8.05%下降到4.02%。 脱贫攻坚是场持久战、硬战,多巴坚信,作风转变一寸,脱贫攻坚就会前进一尺。只要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工作,万众一心,找准路子,“一寸一寸转作风,一尺一尺推脱贫”,文都乡全面迈入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不脱贫决不收兵 文都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靠近班禅故居、文都大寺、万佛塔、文都古城等文化旅游资源的毛玉村率先成为了全乡的突破口。 记者来到该村的“故居藏家乐,只见整个院子按照藏族传统修建而成,大到房屋设计,小到桌椅板凳,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有种回归古村落的感觉。 “毛玉村有3个社,全村170户,500多人中,贫困户有13户54人。脱贫攻坚工作任务打响后,乡政府争取旅游扶贫资金200万元,动员村民开办5个藏家乐。10户为一组,每户再自筹两万元。这样一来,每个藏家乐的投资就是60万元。”多巴告诉记者。 2015年年底,统一规划设计的藏家乐陆续竣工,去年5月份,5个藏家乐正式营业。 故居藏家乐的负责人叫扎西才让,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忙着要去采购需要的食材。 “我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平时妻子在家照顾他们,我外出打工赚钱,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乡上提出要办这个藏家乐,我第一个报了名。去年经营的时间不长,到年底每一户都拿到了一万多元的分红。这比我外出打工要好多了。”扎西才让笑着说。 经过去年的牛刀小试,今年来的客人明显多了起来,负责跑堂的尕藏才让一下子有了压力。“我的汉语说得不太好,也不认识汉字,但现在客人多了,要是学会了能方便一些。”尕藏才让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 旦正加是东智藏家乐的负责人。虽然不是村上的贫困户,但他们家的日子过得也不太富裕。 夏吾才旦和女儿是村上的低保户。过去,因为有着轻度智力障碍,想要赚钱养家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在加入藏家乐之后,他在后厨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切菜、烧火,虽然是打杂,但除了分红,每个月还有二三千元工资。 “原来哪有机会在家门口挣钱,都是外出干些苦力。如今的生活真是改变了太多啊!”对于这种扶贫方式,村支部书记才让加伸出了大拇指,他说:“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村上还专门请人来办了培训班。现在要是生意好的话,每天差不多能接待40个人。” 如今,文都乡政府根据各村实际,制定出了各村切实可行的致富目标,争取扶贫政策多点开花。 黄青吉是拉兄村的村民,以前家里穷牛羊少,都是靠给别人放牧赚取家用或是赋闲在家,经济来源单一,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当地政府按照相关扶贫政策,给她家发放了人均5400元的扶持资金,她以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当地的私营服装加工厂,这样不仅年底有分红,还多了一份工资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观。 在资金到户、项目到户、措施到户,并充分尊重贫困户意见的基础上,文都乡实行一村一册,一户一发放的原则,对有产业对象的实行资金扶持,对没有劳动力又无法选择产业的贫困户,进行政策引导,与当地企业实行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户的资金风险,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面对荣誉,多巴说:“取得的点滴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今后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坚决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精准扶贫任务,文都乡不脱贫决不收兵,用实际行动为文都的脱贫致富、为循化县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落实脱贫攻坚计划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