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古旧老屋、石板巷道……11月30日,记者在仪陇县文星场镇居民何义芳的带领下,来到文星场镇的米市坝,在那一条条蜿蜒古朴的老旧街巷里,找寻记忆中的岁月。
装在爆米花转炉中的记忆
李强老人已年过九旬,记者来时,他刚刚吃过午饭,坐在门口的躺椅上喝茶,目光安详平静。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小时候,这里什么都有卖,是老街最热闹的地方。”李强告诉记者,赶集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米市坝挤满了人。挑担子的大叔、背背篼的大嫂,把那些亲手种植、收获的瓜果蔬菜摆满了坝子,还有卖米的、卖油的、卖各类小吃的。
“遇上过路赶集的师傅卖爆米花时,米市坝格外的热闹。”李强说,只要扛着老式爆米花机的师傅摆好摊,家家户户的小孩子便围了过来。“小孩子不光爱吃爆米花,更爱看炒爆米花的过程。”说起炒爆米花,李大爷饶有兴致地说起了制作过程,“将玉米、糯米等倒入一个枣子形状的爆米花转炉,然后放在柴炉或煤炉上加热。大概几分钟后,拿专用工具打开爆米花转炉盖,随着‘嘭’的一声巨响,瞬间白烟冲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爆米花香味,热气腾腾的爆米花就出炉了。”这时候,捧着爆米花的小孩子仍舍不得走,继续看着下一锅出炉,他们最乐意的是听那“嘭”的声响。
“赶集的时候,偶尔还有来耍猴的。”说起儿时的趣事,老人显得神采奕奕,耍猴人牵着一大一小两只猴子,手中拿着一条皮鞭,不断地要求猴子做各种有趣动作,一会儿立正、一会儿翻筋斗。有时,猴子拿起“金箍棒”龇牙咧嘴,引得围观者哄然大笑。耍猴人走了,小孩子还要跟着猴子跑几里地才舍得回家。
“小时候,逢场天赶集的喧闹声几里外都能听到。”说起老街热闹的过去,李大爷特别自豪,到营山、巴中、南江,甚至陕西汉中,都要从这里路过,很多担挑子卖东西的人都在这歇脚、做买卖,更增添了老街的人气。
从街名中溢流出的繁盛
“热闹的米市坝向四周延伸出4条巷子,分别是上街、柴市街、猪市街、新街。”何义芳告诉记者,赶场的人多,这四条巷子也非常热闹,且各具特色。供销社、裁缝铺、理发店、小商店等大都集中在这里。
上街顺着山势而形成,蜿蜒向上,宽窄不过两米,时而几步台阶,给行走的人们增添了几分情趣。那铺路的青石板排列并不是很整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有的石板缺了一块角,有的已经从中间断作两截,有的被泥土掩埋,一块挨一块,伸向远方。若是下点小雨,上街还会多一份浪漫,就像戴望舒笔下所写的意境:淅淅沥沥的雨中,撑一把小伞,踩着湿润的石板路,缓步行走,感受这份寂寥与悠长。
“以前这条街的两旁全是店面,特别热闹。”84岁的老奶奶王远琼告诉记者,这条巷子最长,过往赶场的人多,店铺也比较多。
柴市街是最短的巷子,长不过50米,尽头一棵高大黄桷树,枝繁叶茂,虽已是初冬时节,依然绿意盎然。过去卖柴的都挑到此处来卖,此街便得名柴市街。猪市街也是名副其实,凡家禽、牲畜,过去都集中在此处交易,一到逢场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新街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集中着休闲娱乐的茶旅社等。
孤独黄桷树的渴望
相较于繁华的文星新场镇,如今的老街显得有些冷清,街上少有行人。街道两边是古朴的木板房和土坯房,巷道蜿蜒曲折。
“文星最早并无场镇。”李强告诉记者,过去,几间茅屋搭在一棵傍山窝而生的大黄桷树下,当地人称幺店子,过往行旅也称其窝窝店。据《文星乡镇风情》中记载:公元1628年,文星开始在窝窝店兴建场镇。由于此处地势绝佳,左右有龙飞凤舞的山势,所以场名就叫龙凤场,之后才更名为文星镇。场镇建设刚刚起步,便遭遇了明末农民起义,龙凤场更是经历了血雨腥风,黄桷树叶落根断,窝窝店门可罗雀。直到大清江山甫定,又才开始重建工作。在以后的几百年中,场镇面积不断扩大,才有了如今的格局。
如今,黄桷树依然静静矗立,老街上却难见昔日繁华。沿街住户多已人去楼空,排门紧闭。旧房子的土墙石缝间常有青苔小草探出头来,斑驳破败的老墙讲述着沧桑的岁月。偶有零星的杂货店、小卖部还在经营着“老行当”,三三两两的路人偶尔经过,再难寻昔日的热闹。唯有街口小茶馆里传来几声嬉笑,还能令年老的居民忆起昔日繁盛的时光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