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杰
11月1日,营山县回龙镇翻身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文化院坝内热闹非凡,村民们聚在一起,看文艺演出,谈村子巨变,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镇、村干部和帮扶部门的帮助下,翻身村村民自强不息求发展。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奔康产业园焕发出勃勃生机,村风民风焕然一新。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翻身村脱贫攻坚打了一场翻身仗!”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葱绿的山乡田野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向前,一处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一座座老旧危房改造一新……这是记者11月3日在翻身村看到的情形。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建东告诉记者:“近两年来,我村补齐基础设施欠账和短板,如今,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刚从场镇购物回来的翻身村贫困户谈继权谈起如今的村子,一个劲地点赞:“现在交通十分方便,坐车去场镇只需20分钟。”谈继权介绍说,过去,因为村里没有水泥路,赶回龙场只能步行,往往要花去1个半小时。
据了解,2016年以前,该村还没有水泥路。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如今,村里修建了6.9公里通村水泥路、11.8公里通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维修整治6口山平塘、新建蓄水池8口,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在全力以赴推进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该村把住房、用电、通信等建设作为扶贫的重要内容,实施C、D级危房改造35户,易地扶贫搬迁10户,完成风貌打造160户。并实现了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覆盖,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院坝等一应俱全。
土地资金入股 奔康园里产业兴
翻身村贫困户邓长生家种植了5亩水稻、3亩玉米、2亩油菜,还饲养了6头生猪和一头母牛,村上为他家提供了1个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家中有1人“吃上”了低保,邓长生农闲可打点小工,家庭年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年内脱贫没得一点问题。”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和支撑。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面对面分析致贫原因,征求发展意愿,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将精准扶贫工作向实里做、细里攻。
在翻身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记者看到,一株株“不知火”“春见”郁郁葱葱,林间套种的豌豆尖、菜豆等蔬菜以及黄精等中药材长势喜人,不远处成片的池塘里鱼虾游弋。
“去年7月,村上招引乡友张平返乡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发展经果林500余亩,村集体和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每年分别按入股额的2%、5%分红。”翻身村“第一书记”罗永东告诉记者,该村51户贫困户均以土地和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产业园,同时还可以到产业园务工,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
告别陈规陋习 山乡劲吹文明新风
11月1日,一场以“弘扬诚信美德 传承优良家风”为主题的“四好村”创建扶贫系列宣传文艺演出在翻身村上演。演出中穿插了一项特别议程,表彰奖励25户“五星级文明户”和25名“先进个人”。
罗永东说,在脱贫攻坚中,翻身村积极开展诚信守法星、创业致富星、家和邻睦星、文明新风星、卫生整洁星“五星级文明户”和好婆婆、好媳妇、贤孝子女、产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评选,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同时,该村结合实际,从环境卫生到谈吐举止,从家庭和睦到待人接物,从遵纪守法到团结友善等方面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除陋习、树新风。
“‘五星级文明户’和‘先进个人’是群众推荐评选的,他们都是群众的榜样,能产生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当天,记者路过翻身村9组村民邓德生家时,他正在打扫院坝边的落叶。他说,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村里爱护环境、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孝老敬老、助人为乐蔚然成风。
■相关新闻
“兴云模式”入选《“绣花功夫”———四川脱贫攻坚案例选》
本报讯(杨汉国)11月3日,记者从营山县委组织部获悉,由省委组织部编写的《“绣花功夫”———四川脱贫攻坚案例选》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土地整治让“沉睡”资产“活起来”———营山县“兴云模式”实践探索》被收录进该书第三篇———财政金融与资产收益扶贫。
2016年底,营山县委、县政府立足朗池镇兴云村实际,依托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以土地流转方式、土地综合整治机制、集体经济发展等为主题的“兴云模式”。“兴云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三元”投入+“三管”模式+“三金”收入,农村土地全面有序流转起来;产业引领+多级联动+“拼盘”模式,土地整治工程热火朝天动起来;“三权”转让+村企联办+产业发展基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股东监事会+农业担保公司+二次分配+“四议两公开”,农民的心彻底放下来。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