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评论员 张扬
“双十一”商战的硝烟尚未散尽,随着网购派件高峰的到来,各地也出现消费投诉的小高潮。电商发展是大势所趋,并逐渐成为消费主流,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据报道,今年“双十一”期间(11月10日至11月17日),苏州市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在12315平台上共接到消费者投诉201件,其中涉及产品虚假宣传的61件,占比约30.35%;延迟送货21件,占比约10.45%;产品质量问题32件,占比约15.92%;退换货问题38件,占比约18.91%;其他问题49件,占比约24.38%。从投诉数据情况来看,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及退换货问题依然是12315平台投诉最多的问题。
另据东方网消息,11月11日至17日,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网购投诉1562件,其中,涉及“双十一”的投诉204件。其中,服装鞋帽、通讯产品、家用电器投诉量位居前三,投诉主要呈现四大趋势:一是预售争议集中。预售类促销活动同比大幅增多,虽有利商家合理备货、缓解压力,但活动具体规则有待完善,商家履约意识还待增强。二是商品需求旺盛。涉及商品类的诉求超8成,明显高于全年网购平均水平。其中,涉及“iphone8”系列手机订单遭取消或未按约发货的投诉有11件。三是退货诉求降温。商家拒不履行“七日无理由退货”的争议大幅减少,经营者依法退货意识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升显著。四是物流时效提升。因延期交付而引发的投诉有所降低,大数据预测的精确化、配送体系的现代化、智能物流的普及化,较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网购体验。
无疑,“双十一”已经成为电商销售的主要“窗口”,其引发的消费者维权投诉则又给电商发展留下“后遗症”。毋庸置疑,电子商务因其快捷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甚至早已“渗透”到中老年消费群体中。可实际上,虚拟的网络世界也给不良商家提供了发布虚假信息、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机会,并成为执法的盲点。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各地区、各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比如给网店办理营业执照等手续,但仍存在很多监管漏洞,如全民皆商的微商模式,就无法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的流出。因此,在网购时除了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外,还需政府部门对电商管理的更加细化,给治理网络虚假信息、假冒伪劣商品开出一剂良方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