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看见河北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加入深空探测俱乐部 嫦娥三号80%系全新科技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3-12-24 20:46:20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题:你好,广寒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诗人苏轼在世,至少在今晚,他的诗句或许不会如此惆怅。

  14日晚间,“嫦娥”携带着“玉兔”,安全平稳着陆月面,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按照中国科学家的说法,其落月地点虹湾恰好就是中国古人所称的广寒宫所在地,而古老传说中的嫦娥正是广寒宫的主人。

  今夜,给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带来美好情思遐想的广寒宫不再清虚寂寥。中国人千百年来期盼登月的梦想,终于由“嫦娥”变成现实。

  在随后一段时间,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对月球充满幻想与渴望。从上世纪50年代起,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人类便开始着手探测月球。

  特别是在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载入史册。

  与前苏联、美国相比,中国一直都扮演着探月“追随者”的角色。虽晚,但持之以恒。

  从1991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中国也应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建议,到2000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度披露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到2004年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再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多年间,中国科学家用坚持和努力,终于等到了探月工程中的关键一步——“落月”。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嫦娥”,由此成了绝对主角。

  这意味着,中国航天器实现了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此前,全球只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加入国际“深空探测俱乐部”,终于有权利与发达国家共享月球上的资源。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相较于过去的月球探测,中国迈出的这一步,蕴藏着巨大的突破。如嫦娥三号有80%是全新的科技,而它所携带的“玉兔”月球车更是百分百中国造,显现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度自主性。

  当然,中国航天人不会忘记,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突破层层阻力的背景下换来的,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修炼。

  事实上,早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时,就有科学家担心,美苏两国的宇航员和探测器,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登月,中国今天走这一步会不会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为何中国不能跟其他国家合作共享月球探测资料?它的科学与工程目标是否得当?

  这一系列问号和困扰,曾让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如鲠在喉。

  对此,他回应说,“虽然现在航天商业化了,但美国在航天领域禁止与中国合作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是含有美国敏感器件的卫星,他们都不会准许由中国来发射”,“中国曾经跟苏联关系那么好,而他们的月球探测器带回300克左右的月球样品,中国连1克也拿不到……”

  中国人想突破的核心技术,只能“自力更生”。

  与此同时,中国在探月工程中的艰难探索,却伴随着欲搞“太空威胁论”、“太空争霸”等“杂音”,发达国家习惯了独享太空这块“大蛋糕”,中国的后来居上,在他们看来显得“格格不入”。

  据了解,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中国航天活动始终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节点、按照自己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一步步往前走。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指出,中国的航天活动,从来没有想跟谁搞竞赛。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国的宗旨,也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如今,“嫦娥”如愿抵达“月宫”,中国的探月步伐,将迎来新的征程。而中国的神话故事,也将会有更精彩的续篇。

  可以预见,肩负着探月使命的“嫦娥”,在未来承担更多中国深空探测重任的同时,还将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各国分享探月成果。

  届时的“广寒宫”,或许,将成为人类探寻宇宙奥秘新的起点。(完)

责任编辑:葛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