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勇
为贯彻落实“水十条”工作要求,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着重开展了以水环境监管为主线、以实施水环境工程为重点、以建立建全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模式,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成效显著。目前,朝阳城区污水处理率100%,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国家、省考核的大、小凌河断面稳定在Ⅳ类及以上水质标准,达到了考核要求。
推进水环境管理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水环境治理重大项目的论证、选址和日常工作调度等工作,有力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进度。对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实行纵向划区管理、横向部门负责的工作制度,特别强调了县(市)区政府的责任。将全市涉及水环境管理的16个部门进行任务分工,由环保部门负责调度,各部门按工作职责开展相关工作,并定期上报市政府。每年初,由市环保局列出当年的重点、难点项目,市政府主管领导每月调度项目进展情况,个别难点工程要求每周汇报。2015年,北票市、凌源市中水回用工程和凉水河、第二牤牛河水质达标项目列入市政府周汇报,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环境保护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实施。实行市级监测预警通报、超标处罚。对受省级预警、处罚的,启动政府约谈。2016年,市政府就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两次约谈县(市)政府。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政府领导挂帅、环保牵头,部门分工负责的常态化管理体系。
市人大已连续9年对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连续两年对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项评议。市政协已连续4年组织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员检查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情况。市人大、市政协对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检查和评议已形成一种制度。
修复凌河流域生态环境投资近30亿
为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市委、市政府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重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通过积极争取、政府配套、企业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近30亿元,用于实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等工程。特别是近两年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入资金近2亿元,完成了大凌河城区段凌河湾湿地工程及大凌河燕都新区段治理工程,创新了凌河治理投入新机制,并且成为了凌河治理的示范工程。
按照建设凌河沿岸“生态带、旅游带、城镇带”的总体规划,完成了阎王鼻子水库至白石水库滨河路建设,推进凌河沿岸生态文明示范区及重点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河流生态景观工程、凉水河入河口湿地工程、喀左小长皋河湿地工程、大小凌河第一湾等标志性工程;大凌河朝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形成绿化带3000亩、水面1万亩,城区人均水面达到15平方米。凌河干流河滩地绿化覆盖率达到83%以上,提高了51.9%,城区空气湿度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既改变了干旱地区的城市面貌、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凌河沿岸上百处生态亲水景观、历史文化广场和大型休闲设施,已成为广大市民和游人的重要休闲去所。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白石、阎王鼻子水库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大批迁徙候鸟已把朝阳作为重要落脚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人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形成了人、水、鸟和谐相处的局面。
监管环节多措并举确保水环境安全
为确保污水处理厂连续稳定运行,全市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管。从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工艺、指标和技术进行指导,到建立完备的指标考核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再到每年组织全市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运行人员专业素质。目前,我市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均实现稳定达标运行。特别是市级三座和凌源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运营,与专业的水处理公司签订了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协议。既实现了政企分离、政府实施有效监管,又盘活了政府存量资产,保障了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
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执法检查,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进行监督管理,排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安全隐患,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管治力度,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实施饮用水水源水质月监测、季分析、年评估。联合市水务局组织实施饮用水水源地定界立标,目前,全市1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定界工作已完成,市本级、北票市6个地下水水源地标志设立已完成。两座水库的标志设立工作正在进行中,7月底前完成。